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新闻 > 港闻 > 正文

“娱乐大亨”邵逸夫 百亿助学扶贫慈善家

2024-08-02 05:01:21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娱乐大亨”邵逸夫

  邵逸夫,著名电影及电视制作人、娱乐大亨、慈善家,原名邵仁楞,1907年出生于浙江宁波,因在兄弟中排行第六,故人称“六叔”。1957年移居香港后,邵逸夫成立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拍摄过逾千部邵氏华语电影,还是无线电视的创办人之一。作为影、视两大王国的创办人,邵逸夫不以金钱、名利为人生的最大目标。自60年代起他热心捐助香港社会慈善事业,是香港红十字会的会长,历年累计捐款超过100亿港元,把毕生累积的财富,反馈给社会公益事业。

  支持内地教育医疗发展

  改革开放后,邵逸夫致力支持内地教育与医疗事业等发展。邵逸夫曾说,他生于清朝末年,彼时中国积弱积贫,政府腐败无能,百姓多为文盲,故总被世界列强欺负。他认为,“教育为立国之本”只有提高国民的教育水平,才是从根本上解决中国的问题。内地很多重点高校和中学都有以邵逸夫命名的建筑物。

  据不完全统计,邵逸夫基金共捐赠47.5亿港元予内地发展教育,捐建内地大、中、小学和职业技术学校、师范学校、特殊教育学校等各类项目总数超过6013个,包括图书馆、教学楼、科技楼、体育馆、艺术楼、学术交流中心等。除了捐助内地的医疗和教育外,邵逸夫曾于1985年出资1000万,协助保育敦煌莫高窟壁画。此外,邵逸夫对救急救难亦不遗余力,例如2005年长江流域遭受水灾,邵逸夫一次性捐助灾区建起了118所小学;2008年汶川地震,他捐款1亿港元;2013年雅安地震,他捐款8000万人民币。

  邵逸夫积极参与香港回归事务,先后出任港事顾问及特区筹委会成员,1998年获特区政府颁授大紫荆勋章,表扬他在演艺和教育事业的成就。中国科学院曾于1990年将一颗1964年发现的小行星命名为“邵逸夫星”;200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因“六叔”的慈善成就,向他授予“中华慈善奖终身荣誉奖”。

  2014年1月7日,邵逸夫在家中安详离世,享年107岁。他逝世后,曾经有网民通过在线地图搜索“逸夫楼”,得出近3万座的数量,遍布内地31个省区市,微博上还发起名为“随手拍校内逸夫楼”活动,受益于邵氏教育捐赠的内地学生,纷纷张贴自己学校的“逸夫楼”照片,为“六叔”送行,足见他在内地学莘莘学子中的地位。\大公报记者 龚学鸣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