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新闻 > 港闻 > 正文

AI发展面面观 1 人才篇/AI赋能传统行业 须培养复合型人才

2024-08-09 05:01:19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郭毅可教授表示,本港未来“AI化”要紧紧围绕“八大中心”的定位发展,要抓好大学人才培养工作,用AI赋能香港传统优势领域。

  编者按:

  自18世纪起,人类社会共经历了三次工业革命,如今以ChatGPT为代表的人工智能(AI)已拉开第四次工业革命序幕,欲打造国际创科中心的香港,已准备好了吗?

  AI发展离不开人才、数据等重要资源,亦需兼顾法规、普及教育等社会环境建设。大公报记者采访多位专家学者,推出系列报道,就上述多个环节进行探讨,与读者分享香港在不同层面推动人工智能发展的现状,以及探讨未来的发展路向。今期从人才层面展开探讨。

  有观点认为,香港不仅要抢人才、留人才,同时应该关注培养人才的基础建设,包括培训在职人才和培养院校人才。其中,在培训现有专业人才方面,有专家认为,AI培训旨在令每位员工掌握AI技能,然后为其工作服务,提醒企业需透过良好沟通,消解员工关于被AI取代的心理顾虑。

  在培养院校AI人才方面,有学者表示,对人脑的理解和研究是未来AI突破的关键,亦有学者建议在各学科人才培养过程中加入AI选修课,培养AI+复合型人才。\大公报记者 赵之齐、吴东风

  消解员工被AI取代顾虑

  社会对AI人才需求多样,除了技术人才,亦需有精通传统领域且能运用AI的复合型人才──为已有员工装备AI技能或可解燃眉之急。生产力局首席数码总监黎少斌接受《大公报》访问时,介绍可供本港企业提升员工AI能力的办法。他指出,要让员工感受到“AI的使用与自己息息相关”,且透过沟通消解员工对于自己会被AI取代的顾虑,以令其更愿意学习掌握AI技能。

  不同机构提供在职培训

  今年7月本港一项智能应用程式行业使用AI的调查显示,85%受访企业正计划或已采用人工智能,与亚洲其他地区93%的比例接近。AI可运用于企业运行的什么环节?黎少斌介绍,OpenAI推出生成式人工智能后,企业最常将其用在文书处理上,作为“个人助理”,或运用Chatbot(聊天机器人)提升回复客户咨询的效率。

  而制造业相关公司则更注重把AI运用于智能生产线,把“自动化”进阶为“智能化”。他表示,前者仍需许多车间工人保证生产线正常运行,后者“智能化”则让生产线有更高智慧,能实时监测生产情况并相应调整。而对于一些重复性的简单工作,如检测产品表面缺陷,人工智能视觉亦能替代人们更高效完成。

  然而,有调查发现,本港雇主为员工装备AI技能时,普遍不知如何实施AI培训及缺乏提供培训所需的资金。黎少斌指出,企业培训员工AI技能的方法有多种,其一是参加相关培训课程。该课程在生产力促进局等机构均有提供,而黎少斌发现,对于生成式AI用于商业营运优化及AI制图等具体技术运用的课程,用户报名往往较为踊跃。另一项数据调查显示,仅一半港企会应用图像、影片生成工具,与亚洲其他地区比例相差30%。

  此外,在项目中学习也是一种方式。黎少斌指出,许多公司会在提出技术难题后,与提供AI解决方案的公司合作,项目团队人员便会在与AI专家对接的过程中,逐渐学习掌握相关技能。

  培训资金方面,政府亦有提供支持,如“新型工业化及科技培训计划”以2(政府):1(企业)的配对形式,资助本地企业让其员工接受高端科技培训,每间公司每年可获资助上限为50万港元。黎少斌计算说,较贵的AI培训课程约数千、一万港元,一年50万或已足够公司50多人进行培训。

  每公司可获50万培训资助

  现时虽然有免费AI工具可供人们感受体验,但黎少斌强调,培训员工的AI技能时,首要是“令员工觉得AI对他们是有用的、跟他们是相关的”。去年生产力局发布的调查显示,仍有约两成受访企业认为AI与自己的工作关系不大,他相信,若能让其认识到AI对工作效率提升的益处,能令本港企业AI化往前走一大步。

  即便如此,仍有员工会将AI技能的学习当成负担,“负担是比较容易觉察到的情绪,深藏在背后的其实是‘顾虑’:我用了人工智能后,我还在吗?”黎少斌认为,AI技术落地过程中,需透过良好沟通让员工了解公司AI化是出于拓展市场、提高效率等需要,并通过培训员工让他们意识到“我能驾驭这个工具”,以消解其对新技术的抵触情绪。

  有专家指出,企业中的中层人士或较难以接受AI转型新趋势,不过在黎少斌看来,该问题在香港并不明显。他提及,如今本港许多大学已将AI引入教学中,学生习惯以AI作学习和工作的工具,未来选择行业亦会把企业运用AI的情况纳入考虑──同一工作环节,若不同公司对于能否使用AI进行处理给出不同答案,或会影响求职者的判断。因此,相信在AI时代下成长起来的毕业生,亦可能“倒逼”公司进行AI化转型。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