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沙哥把骨头(道具)放入金塔,他表示讲究要让先人以抱膝蹲坐的形式安置。\大公报记者黄洋港摄
执骨又叫拾骨葬,是一种二次葬的埋葬方式,广泛见于东亚各区域,在仰韶文化(公元前5000年─公元2700年)是和大汶口文化(公元前3500年─公元前2500年)中就已流行,常见于中国华南地区、琉球、东南亚部分地区。这种葬仪被认为与移民文化有关,方便迁徙者把先人遗骨带回故乡、祖籍地或新的居住地。
拾骨葬做法是先人土葬后,待尸身腐化,把先人的骸骨“执起”,并把骨头放入金塔的仪式。资深执骨师傅沙哥表示,由于执骨讲究要让先人以抱膝蹲坐的形式安置,因此需要将骨头自下而上摆放。
沙哥表示,通常金塔的坛口开口不会太大,因此应当先将盆骨先放到金塔的底部,随后将脊椎、肩胛骨等腰身的骨头依次摆放,之后再将腿骨、手骨等依次放置,最后再将头骨放入金塔中。
沙哥介绍,执骨要将先人以抱膝状放置,其实也有文化上的讲究,由于胎儿在母亲体内也是环抱双膝的姿势,所以这样放置也是相当于先人回到最初的样子,有生生死死循环不息的意味,祈求他们入土为安,叶落归根。\大公报记者 刘硕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