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新闻 > 港闻 > 正文

民生:践行以民为本 切实纾解急难愁盼 ─“迈向由治及兴”系列评论之四\龚之平

2025-01-04 05:01:25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民有所呼,我有所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坚持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让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解决好广大居民最关心最迫切最现实的问题,创造更多更好的发展机会,营造更加公平的社会环境,不断实现居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庆祝澳门回归祖国25周年大会上,对港澳两个特区的发展、对港澳居民的民生福祉,念兹在兹,指引了未来努力方向。

  回归祖国27年来,中央高度重视香港居民的切身和长远福祉,坚定支持特区政府改善民生、造福百姓。随着过去4年多来的拨乱反正,香港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环境,民生建设也迎来了新高峰。

  行政长官李家超带领新一届特区政府,全面落实习近平主席提出的“四点希望”,切实排解民生忧难,破藩篱、拓土地,增建屋、强就业,惠民生、添幸福,一年来亮点纷呈成效有目共睹。

  全面贯彻以民为本,有效纾解民生忧难,“一国两制”实践迈入新阶段,汇聚各界强大力量,共同打造“幸福香港”!

  扫除障碍 民生就是最大的政治

  回归以来,香港各项事业获得长足发展,一些关键指数的国际排名长期位居世界前列。但经济发展的同时,民生建设却跟不上。原因何在?

  是特区政府不作为?是香港社会“无动于衷”?

  事实上,历届特区政府都致力改善民生,但阻力重重。一方面制度未完善之下,基本法所确定的行政主导难以有效落实;另一方面,反中乱港势力利用制度漏洞,把控立法会,煽动“泛政治化”对抗,严重阻碍、破坏特区政府解决民生问题的努力。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只要能打击特区政府施政,乱港势力便不择手段。议事厅内掷杯掷垃圾、议案遭无差别否决、疯狂拉布等更是“家常便饭”。无论是减低强积金管理费、增加产假,还是人命关天的医疗规管、工厦防火安全及为增添房屋供应而提出的“空置税”、拓土建屋的新举措和议案,都无不遭到刻意刁难。

  全港十八区区议会内,连增设一条扶手电梯、拓宽一条街道、打造海滨公园,乃至是防疫抗疫举措,也都难逃恶意阻挠破坏。

  2019年修例风波爆发,香港陷入回归以来最严峻局面,连最基本的社会稳定都无法实现,商铺被焚、机场瘫痪、游客被打,恐惧蔓延之下,改善民生更如同奢望。

  铁一般的事实说明,没有“爱国者治港”,就没有香港政局的稳定;没有政局的稳定,也不可能有民生的改善。

  关键时刻,中央出手,推动香港实现由乱到治的重大转折,解决国安危难的同时,也为香港的民生工作提供了最根本的保障。

  ──完善选举制度。4年来的事实说明,将反中乱港分子排除出香港特区治理架构,在立法会形成稳定支持行政长官和特区政府的力量,有效减少政治争拗和对抗的干扰,可以让特区政府和社会各界集中精力发展经济、改善民生,致力于破解香港长期存在的深层次问题,实实在在地增进广大市民利益福祉。

  ——重塑新区议会。新一届区议会履新一年来的事实说明,优化了区议会组成方式,强化了其咨询服务功能,并完善了区议员履职监察制度,使区议会回到正确轨道,有利于特区行政主导体制的贯彻落实。区议员有效发挥了反映民意、为民办事、助民解困的功能和作用,更好地协助特区政府进一步做好地区治理,切实增进民生福祉,增加市民幸福感、获得感。

  ——强化治理能力。一系列拨乱反正之下,香港解决了“谁治理”的根本性问题,为回答“如何治理”、“治理成效如何”提供了根本的遵循。特区政府根据中央的指示精神,大力提升管治能力,强化公务员问责机制和考核制度,理顺政府内部协同合作的机制,简政、提效、聚力,机制更顺畅、目标更明确、行动更一致。

  拨乱反正,改善民生终迎曙光。

  回应关切 民本就是最大的期盼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

  “香港发展一直牵动着我的心。”习近平主席和中央一直高度关心香港的民生、一直坚定支持特区政府改善民生。

  “当前,香港最大的民心,就是盼望生活变得更好,盼望房子住得更宽敞一些、创业的机会更多一些、孩子的教育更好一些、年纪大了得到的照顾更好一些。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新一届特别行政区政府要务实有为、不负人民,把全社会特别是普通市民的期盼作为施政的最大追求,拿出更果敢的魄力、更有效的举措破难而进,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市民。”

  习近平主席在2022年“七一”的重要讲话,道出了广大香港市民的心声,体现中央对于香港民生工作的关顾和支持,更揭开了香港民生建设迈上“快车道”的大幕,为香港的民生工作指明了方向,提出了要求。

  4年多来的拨乱反正,没有了乱港势力的干扰破坏,没有了无休止的政治对抗,特区政府可以真正着手处理那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香港社会也形成了迫切推进改善民生的强烈共识。

  在2021年“香港国安法实施一周年回顾与展望”专题研讨会上,中央港澳办、国务院港澳办主任夏宝龙致辞时提出了一个引起无数港人共鸣的“香港愿景”:

  “当我们国家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的时候,‘一国两制’在香港的实践将会是一种怎样的光明景象?我们期盼那时的香港,经济更加繁荣,各项事业发展更加均衡,社会更加和谐安宁。”

  经济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安宁,民生福祉更有保障,这就是香港的民生期盼,也是特区政府全力以赴的方向。2024年2月22日,再次抵达香港、进行为期7天考察调研的夏宝龙主任,实地了解香港经济发展、地区治理等情况,通过落区察民情,听民意,与香港各界座谈交流,了解香港各方面的发展,为香港打气鼓劲,进一步提振了各界信心。

  中央政府驻港联络办主任郑雁雄多次呼吁各界配合特区政府做好民生工作,他在出席立法会午宴时提到,立法会运作是否畅顺高效,“事关香港发展及民生改善。”去年初,他指出,全体“同舟人”要共同实现香港市民的整体利益和民生福祉。

  中央的殷切关心关切,为香港民生建设注入强大动能。

  担当作为 民心就是最大的肯定

  “足国之道,节用裕民而善臧其余”。裕民是根本,也是兴的关键。

  李家超就任行政长官之后,更将民生工作作为施政的重中之重,在中央的全方位支持、在政治上风清气正的有利环境下,特区政府在民生工作上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突破了很多过去未能突破的难题。习近平主席去年底在会见述职的李家超时,就充分肯定他“推动解决住房、医疗等民生难题”的工作成效。

  “惠民生、添幸福”,在李家超特首发表的第三份施政报告中,这一句话既是一章的题目,也统领了数十项具体政策。如果回望过去三年,本届特区政府为改善民生而作出的努力,可以说是回归以来力度最强、范围最广、成效最为显著:

  ——面对民心最关切的问题:特区政府敢于作为,推出“简约公屋”,填补公屋供应短期空白期,尽快为基层市民提供居所;建立输入医护人员制度,改善公营医疗长期人手短缺问题;建立“一年一检”最低工资保障制度,保障劳工权益;推动医疗体制改革,建立迈向自主审批药械体制;

  ——面对民生的老大难问题:特区政府没有回避,大量增加公共房屋供应,成立“解决㓥房问题工作组”,早前更推出了规管劣质㓥房的咨询建议,迈出了稳妥有序处理劣质㓥房的重要一步,让基层市民看到安居的希望。

  ——面对长远结构性的问题:特区政府多策并举,完善地区治理体系,通过改革区议会制度,设立关爱队等措施,为市民提供更全面的支援;推动精准扶贫,在社福、安老等方面增大投入。

  2022年以来,香港市民的家庭月入中位数增加约2800元,上升超过10%;就业职位增加超过10万个,失业率长期维持在约3%的水平;公屋轮候时间持续缩短,随着“简约公屋”的落成,市民的安居难题将进一步得到纾缓;特区政府与区议会、“关爱队”、“三会”以及地区团体,强化合作,优势互补,推动特区实现良政善治,市民明显感受到新时代下民生的改善,社区更加和谐友爱,获得感和幸福感不断提升。

  踏入2025年,经过拨乱反正、完善制度、变革理念后的香港,在经济民生等方面都进入了大发展、大建设、大提升的崭新历史阶段。同时,内外环境的变化,也加大了改善民生的难度。

  ——敢啃硬骨头。容易出成绩的工作已经做了,能获得更多支持的工作也在推进之中,但香港还有不少民生方面的“硬骨头”。从住房到就业,从安老到医疗,从扶贫到青年,每一个问题都牵连甚广,需要全方位、多层面、细致化去处理。各界期待特区政府团结各界,拿出更大的决心、确立更清晰的目标、推出更有力的举措,有效处理这些制约影响香港社会稳定的民生关键点。

  ——敢碰真问题。民生没有所谓的“小事”,民生又与经济发展密切相连。在财赤之下,如何有效平衡开源节流与关顾民生的关系?各行业受惠经济增长的情况不一,如何有效应对劳工短缺与就业不足的关系?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为改善民生提供了宝贵的机遇,如何有效用好中央支持积极推进问题的解决?各界期待特区政府直面问题核心,制定推进策略和落实时间表。

  ——敢担新责任。唯有改革才能在由治及兴道路上攻艰克难,要科学、务实、有效改善民生,创造更公平的社会,单靠现有的应对模式未必有效,单靠特区政府一己之力也未必足够。各界期待,特区政府以改革精神,创新制度机制,破除政策藩篱,团结社会各界尤其是工商界的力量,共同努力提升市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家事国事天下事,让人民过上幸福生活是头等大事。”在2025年新年贺词中,习近平主席的话温暖人心,也道出治理的根本所在。行政长官李家超在新年贺词中表示,今年的两大任务:第一是改革求变,加强内联外通;第二是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共融。

  中央的要求和期盼,特区政府的作为和成效,港人的福祉和希冀,都紧扣民生二字。

  改善民生没有完成时,只有进行时。中央千方百计让香港“安”下来,“稳”下来,就是为了能够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全面有效改善民生。“一国两制”实践的新阶段,就是民生改善的新阶段。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发展惠及民生,香港迈向由治及兴的步伐才能更坚定、更稳健。

  同舟人,为香港;撑政府,惠民生!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