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新闻 > 港闻 > 正文

记者直击/莲麻坑矿洞重开 变开放式博物馆

2025-01-06 05:01:25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上图:红花岭郊野公园的莲麻坑铅矿洞早前完成活化,变身开放式博物馆。下图:渔护署竖立了解说牌,介绍莲麻坑矿洞的历史和特色。

  位于红花岭郊野公园的莲麻坑铅矿洞早前完成活化,变身开放式博物馆,2024年12月底向公众开放,让公众游览和了解本地矿业历史及蝙蝠栖息地,行山人士可以自由进出外号“大厅”的6号矿洞。1月至2月逢周六、日及公众假期还会有郊野公园导赏员于矿洞现场为公众解说导赏。\大公报记者 华英明(文、图)

  莲麻坑铅矿洞是香港其中一个具重要经济价值的天然矿藏,曾是本地规模最大的铅矿场,主要出产铅矿及少量闪锌矿和银,其历史可追溯至19世纪。

  大公报记者日前走访红花岭郊游径和莲麻坑郊游径,直击莲麻坑矿洞活化后重开,见大批市民到来打卡。现场的导赏员表示,1月和2月逢周六、周日和公众假期早上11时至下午3时半都会提供导赏服务。

  增设各种设施 提升游览体验

  渔农自然护理署郊野公园护理主任(西北)陈浩鹏接受采访时表示,政府1925年批出采矿租约,这里的采矿活动在1936年至1939年间最为蓬勃,近2000名工人24小时日以继夜开采。矿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被日军占领,战后受国际铅价下跌、天灾、工潮等多重因素影响,在1950年代末停运。

  矿洞盛载着香港一段独特而鲜为人知的历史,为让公众亲身了解,渔农自然护理署与土木工程拓展署合作,以一年多时间将矿洞活化,矿洞摇身一变,现已成为开放式博物馆,上月底向公众开放。

  活化工程包括巩固和防护,其中主岩洞天花以岩钉和灌浆加固,又为结构不稳的岩柱建造混凝土扶壁,并以仿真岩石覆盖,使其融入岩洞的自然环境。此外,矿洞内外皆加装岩石丝网,防止松散、细碎的石块掉落。当局并在矿洞一带逐步增设各种设施,包括解说牌、路标、凉亭、长椅等,提升游览体验。

  矿道多蝙蝠 具科学价值

  矿洞有多个工作层,隧道绵延超过2100米,但大部分不开放,当局设置围栏,除了防止游客误闯,更为保护蝙蝠家园。这里的矿道系统错综复杂、阴暗潮湿,早年荒废后,为蝙蝠提供了绝佳的生境,矿洞现已成为香港其中一个重要的蝙蝠栖息地,更于1994年被列为具特殊科学价值地点。

  陈浩鹏表示,在矿洞记录到十种蝙蝠,占全港有纪录的蝙蝠品种约四成,包括南长翼蝠、大蹄蝠等。矿洞作为渔护署和土拓署首个合作活化的开放式博物馆项目,部门冀它可为日后郊野公园的同类型活化项目作示范。

  矿洞所在的红花岭郊野公园是香港第25个郊野公园,面积约530公顷,现时设有两条郊游径,贯通西面的莲麻坑村和东面的沙头角山咀,走毕全程约需四至五小时。

  看生物多样 探人文历史

  郊野公园景点处处,包括获评为二级历史建筑的麦景陶碉堡,还有二战日占时期的机枪堡及战壕,以及可远眺沙头角海的红花寨观景点等。

  渔护署郊野公园主任(北区)舒博衍表示,红花岭郊野公园蕴涵丰富生物多样性和人文历史元素,是北部都会区康乐旅游生态圈的重要部分。

  此外,红花岭与深圳梧桐山一脉相连,港深两地将在多方面携手合作,整合资源,加强保育。舒博衍表示,渔护署与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共同制订优化梧桐山──红花岭生态廊道的联合工作方案,并于去年8月签署合作框架协议,希望交流自然教育方面的经验,促进两地生态融合。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