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新闻 > 港闻 > 正文

人间有爱/瑟缩街头 喜获义工送物资 露宿者寒冬暖在心

2025-01-11 05:01:26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露宿者明哥(右一)获义工团体派发物资,他表示,自己“有手有脚”,从没考虑申请综援。\大公报记者林少权摄

  本港昨日天气持续寒冷,市区气温低至摄氏11度,天文台发出的寒冷天气警告持续生效,各区的临时避寒中心均已经开放,但仍有露宿者冒着严寒瑟缩街头,守着自己在街头的那片角落,因为“人能走,但家当不容易搬,索性就窝在这里算了。”

  多个团体近日在各区派发御寒物资,希望为这些有需要的基层市民,感受暖意。\大公报记者 伍轩沛

  尖沙咀文化中心一带是露宿者聚集热点之一,近日晚上寒风刺骨,有露宿者以纸皮为铺,席地而睡。晚上约11时,文化中心关门后,露宿者们将家当和被子拿出来。这里有个不明文的规矩,例如在文化中心餐厅附近,睡到清早6时就要起床收拾,若睡在近钟楼那边的,就可睡到早上7时。大公报记者与义工团体近日深夜到达,见到已有近20个露宿者躺卧,有人紧抱棉被御寒,有人搭起纸皮抵挡寒风,不时听到咳嗽及打喷嚏声音。

  这么冷,为什么不去避寒中心?“避寒中心的人多,通风又不好,闷得不舒服。”躺在尖沙咀钟楼对出的明哥今年50岁,露宿已有四、五年,他的家当只有一个背囊、一个睡袋,一张纸皮,一部手机和一把伞。他任职仓务员,曾租住㓥房,疫情期间失业后,流落街头,一直至今。

  “丢失被铺厚衣就糟糕”

  明哥初时在深水埗一带露宿,有一些同病相怜的友人一起,或许因为影响市容,但多次洗太平地后,同伴四散,“露宿街头的,故事都不会简单,有欠债未偿的,有道友,也有年轻人混江湖,老来一无所有的。各种原因,大家的电话号码总是换个不停,一旦走散了,就不会再见到了。”

  三年前,明哥辗转来到尖沙咀露宿。这里风较大,但若遵守这里的潜规矩,一般不会被赶走。露宿街头五年,明哥体会到“街头文化”,例如露宿者将家当各自收藏在安心的地方,好让白天四出做散工或乞讨;有时候很久没赚到钱,或家当被清洁工人收走了,露宿者可能互相抢夺家当而大打出手。

  家当有什么重要的东西吗?明哥答,“在你们眼中,能有什么珍贵的呢?一张被,几件厚衣。但如果丢失了,对我们来说就糟糕了,尤其是这种寒冷天气。”

  现时明哥有做“炒散”的仓务工作,运气好的时候,一星期能工作三天,每天工资800元,勉强够维持生活。虽然捉襟见肘,他却说自己“有手有脚”,从没考虑申请综援。

  75岁的谭婆婆露宿已有八年,她的“住处”与其他露宿者不同,是以五、六把伞打开包围,从外看不到里面情况,“这里经常有人睡着了后被偷东西,所以我这样布置了,别人看不到里面,不敢轻易下手。”

  谭婆婆有儿有女,原本住在公屋,但因家庭问题宁可露宿街头,偶尔白天回家休息,“家家有本难唸的经,彼此看到眼冤,何必同住?”一个老奶奶露宿,她说初时几乎每晚都睡不好,心惊胆跳,日子久了就慢慢习惯,寻寻觅觅,终于找到尖沙咀文化中心这边的“安乐窝”。她说与其他露宿者只是点头之交,甚至没聊过话,毕竟露宿者群体品流较为复杂,互不过问,才是最佳方法。

  有外来者领物资后变卖

  在跟随义工派发物资期间,记者留意到,不少人先是坐在地上,拿了物资就离开,看似并非住在这里的。“天气冷了,过时过节,义工便来派物资,这些人就会出现。他们不是住在这里的,只是来拿物资,有值钱的就拿去卖;没值钱的,分分钟转个街头就扔了。义工也要小心派,不要浪费了物资啊。”一旁的露宿叔叔好心提醒。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