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报记者昨日走访玛丽医院的药剂部,了解病人对优化配药安排的看法。有病人认为,每次配发24星期药量的安排仍有再压缩的空间,最重要是做好市民教育,在覆诊时主动告诉医生家中仍有剩余药物;有病人担心调整配药安排后,会增加医院药剂部工作量,影响轮候取药时间增加。
慢性病患者、血科病人孙太向大公报记者说,经常到医院覆诊和抽血,医生一般处方两至四星期的药量,她基本上都会食完,但有些止痛药等“需要时服用”的药物,由于医生会开足量,导致有些少剩余,“我见过有人一次拿到太多扑热息痛药,用不完就送给其他人,太不合理。”她赞成每次最多配发24星期药量的安排。
血科病人陈小姐就认为,一次配发24星期药量的安排仍有可再压缩的空间,“每个病人的病情都不同,有些病人的病情可能有转变要换药,多余的药就浪费了。”她认为要做到减少药物浪费,仍需做好市民教育,若有获派发的药物未用完,应主动告知医生,避免重复开药。
慢性病患者标叔每三至四个月就需到明爱医院覆诊取药,他说每次为了取药,都要轮候近两小时,“等候的人太多了,每次都不够座位,我真的等到很累”。他担心当配药安排调整后,病人需更频密地回到医院取药,病人在药剂部轮候取药的时间会更长,他期望医管局做好药物派发工作,减少病人轮候取药的时间。\大公报记者 易晓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