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香港金融体系融资渠道丰富、国际贸易联系紧密互信,对企业“走出去”、“引进来”可提供巨大助力。
今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一年。“十四五”规划提出大力发展绿色金融,同时支持香港提升国际金融中心地位。今年港区全国人大代表团提出两项联名建议,其中之一就是发展碳排放交易市场。多位代表委员积极为强化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建言献策。有本地商界人士提出,本港中小企业也要积极引入先进技术、提高生产效率。
全国政协常委唐英年建议,可在闭环管理安排下,放宽大湾区内的资本流动限制,吸引海外资金通过香港平台投资内地,也巩固香港国际金融资产及财富管理中心地位,增强大湾区对内地与海外投资者的吸引力等。
全国人大代表黄冰芬表示,要利用好香港在国际金融市场、碳信用检测的优势,促进公平贸易,甚至成为全球离岸人民币碳定价中心。香港的当务之急,是要发展一套国际互认的碳交易机制,帮助引进绿色资本,帮助内地碳信用“走出去”。
倡设内地养老资金境外配置中心
全国人大代表李应生表示,香港中药标准受到国际认可,可争取协同整个粤港澳大湾区建立一体化的中药标准及政策,更有利内地企业“出海”,将中医药产业拓展至全球。
全国政协委员谭岳衡认为,若香港能成为内地养老资金的境外配置中心,透过多元投资将风险分散化、将收益最大化,既能助力国家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所带来对养老金保值增值的庞大需求,更能为香港金融业注入万亿人民币级别的新增量,大大巩固提升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
全港各区工商联首席会长卢锦钦表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进入新阶段,科技发展迎来大时代,从此角度审视香港发展,就可洞察国家发展大势和香港机遇,深刻认识香港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必要性和优势所在。对于本港中小企业而言,学习贯彻落实全国两会精神,应主动识变应变求变,积极引入先进技术、提升生产效率,加强与内地企业合作,共同开拓国际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