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新闻 > 港闻 > 正文

急症室分级收费 冀引导轻症者转用门诊

2025-03-20 05:01:34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大公报讯】记者王亚毛报道:政府拟调整公立医院急症室收费分为两级制,医院管理局数据显示,急症室逾半数病人是第四、五类的次紧急、非紧急病人,症状相对较轻但需投入较多资源,随时要轮候三小时以上,而属紧急个案的第三类病人,仅七成六人能在半小时内就诊。医管局称,急症室收费于2017年加价后,第四、五类病人人数下跌,但因医疗程序日益复杂,导致轮候时间变长,希望调整收费后,病情较轻的病人选择其他服务,缩短轮候时间。

  全港18间公立医院急症室去年首次就诊总人次近200万,平均每日逾5000人次。医管局质素及安全总监黄立己表示,当中超过半数是第四、五类的次紧急和非紧急病人,平均轮候时间较2015年时延长约一小时;第三类紧急病人占四成,只有76.6%可在半小时内获诊治,未达90%目标。

  他说急症室收费于2017年由100元加至180元后,求诊人数下降约5%,第四、五类病人下降比例较大。事隔八年,政府拟调整收费,他说医管局希望引导病情较轻的病人,转往普通科门诊或基层医疗服务。

  对于第四、五类病人数目下降,但轮候时间反而更久,医管局急症科统筹委员会主席萧粤中称,除了因为病人基数较大,也因为医疗科技进步,可为危急病人例如心脏病发、脑中风的病人,进行更详尽、复杂的检查和治疗,争取黄金治疗时间,但也会延长其他次紧急或非紧急病人的等候时间。

  有意见担心加价后,前线护士须在短时间内决定分流,压力较大,病人被判定为需付费等级,可能产生医患矛盾。黄立己说,严重病人一定会得到优先处理,若病情相对轻微,在急症室可能需等待较长时间,可参考附近基层医疗服务的资讯,选择合适医疗机构诊治。

  议员:须优化收费减免机制

  医疗卫生界立法会议员林哲玄向大公报记者表示,若提高收费后,令部分处于基层、但又不在门诊安全网覆盖范围内的病人,因经济原因拒绝治疗,这是最不想看到的。他认为,若想达到资源分配更适当的目标,不能单靠调整收费,还要优化公共医疗收费减免机制,例如为低收入人士也提供部分费用的减免。

  林哲玄认为,医生应多与病人解释,让病人清楚医生的判断和医疗指引是有依归的,再配合价格引导,未来或许还要考虑在急症室推行更广泛的共付费用制度。他举例,若有病人头痛,并坚持要做检查,就需支付共付费用,但若认为价格较贵,同时医生检查后认为问题不大,病人就可悭钱,考虑跟从医生建议回家观察,让调整收费起到引导作用。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