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图:付小勇是渔民的儿子,从小与哥哥跟随父亲出湖打鱼。下图:万绿湖以水质纯淨闻名,湖中的鱼肉质细嫩,无腥味。\大公报记者李慧妍摄
“人生难得几回搏啊!”付小勇笑笑说,“我们穷人家的孩子,人生能遇几多次机会?有,就捉实。”
付小勇是渔民子弟,生长于湖边,身材精瘦,动作麻利,笑容温厚。他的父亲,1959年因新丰江水库修建,举家搬迁至锡场镇,加入镇渔队,成为一位渔民。
新丰江水库(又称“万绿湖”),是东江重要的水源之一。其水质清澈纯淨,含多种矿物质,适合多种鱼类生长,为渔民提供了捕捞和养殖的机会。
付小勇1977年出生,从懂事起就跟父亲和哥哥一起出湖打鱼。“那时候早上4、5点起床去湖里收渔网,但是不能说成‘收网’,‘收网’代表网里没有鱼,会被家里的老人骂,一定要说收鱼才行。”付小勇哈哈大笑。
湖水养人,也考验人。付小勇记得,曾经有一次湖上突然狂风大作,他的哥哥在外打鱼,久未归来。他和家人焦急地沿湖寻找,直至有渔民提醒:“要顺风才能听到呼救声。”他们沿着风声,终于在一个小山坳里找到哥哥。小船被浪打翻,哥哥靠抓住了一棵小松树,才没有被浪卷走。说到这,他却仍带着笑:“做渔民苦,没田、没房、没山的人才做渔民,我们有的,只是这一汪湖水。”
后来,母亲生病,他赴外打工,成为一名厨师。“我很快就做到了管理者。”他轻描淡写,“但我们这些做武将的,做不了文职的啦。”后来他还是回到河源,回到渔船上。
系列措施严限渔业活动
这时捕鱼已经不是过去的样子。为了保护水质,河源市政府对渔业活动有严格的限制和管理措施,包括禁止投喂鱼料,实行严格的珠江禁渔期制度,限制渔业规模,实行渔业捕捞许可证制度,及禁止密集型网箱养殖等政策。
“我们渔民不懂得那些科学道理,但我们也要配合。”付小勇说,“后来我想,河源有好鱼,我又识煮好菜,不如开个饭店。”于是全家决定拆掉老房子,用全部家当重建了一栋五层楼:一至三层作餐厅,四、五层住全家17口人。“从那个时候开始,就是我姐姐管钱,现在我都不知道自己身家有多少。”他笑了起来,好像理所当然。
他说自己“个人是很勇的”,2019年疫情突如其来,他又用全部储蓄“网购”了现在的店面,再将新店面抵押出去装修,2021年新店终于开业,“我只有拚尽全力去冲,不然就会破产。”
如今,很多人劝他出去其他城市开分店,但他始终没有答应,“就算现在冷链运输可以送新鲜的鱼出去,但是煮菜用的水可怎么办?没有河源的好水,再好的鱼也煮不出牠的鲜味。”
大公报记者 李慧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