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图: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开幕典礼暨主题讲座全体肃立高唱国歌。右图:陈国基偕同官员及嘉宾以“软对抗的迷惑性和对安全和发展的破坏力”为主题,举行讲座。
“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开幕典礼暨主题讲座昨日在会展中心举行,今次讲座以“软对抗的迷惑性和对安全和发展的破坏力”为主题,特区政府政务司司长陈国基主持,内地、香港学者,以及特区政府官员等主讲嘉宾阐述了警惕软对抗的重要性。
陈国基表示,“软对抗”是影响政治安全、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重大风险因素,其危害不亚于“硬对抗”。全面、及时、有效地防范、遏制、消除“软对抗”的危害,是特区政府的责任和工作目标。\大公报记者 龚学鸣(文) 林良坚(图)
政务司司长陈国基在主题讲座的开场致辞时表示,可以用“不堪回首”来形容2019年黑暴,反中乱港势力内外勾结,令香港充满暴力、民生困苦、经济受压。而2020年6月30日通过实施的《香港国安法》,及去年3月通过的《维护国家安全条例》,令特区政府能够在清晰严谨的国安法律基础下,遵循法治原则,有法必依,有罪必究,公平公开公正审理国安案件。同时加强公众的推广教育,提升全社会的国安意识。令今日的香港,社会安定祥和,在特区政府凝心聚力的带领下,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但仍需防范反中乱港势力进行充满迷惑性的“软对抗”,利用灰色地带,影响社会生活各个范畴。
陈国基:“软对抗”荼毒市民
陈国基总结“软对抗”的四方面危害包括:阻止政府施政;加剧社会内耗;损害香港形象及荼毒市民及青少年。他呼吁社会各界对于“软对抗”应高度防范、积极应对、有效消除。
黄大慧:大国博弈“认知战”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黄大慧在讲座上发言表示,认知领域的作战已成为大国间竞争和战略博弈的新兴领域,而软对抗是西方国家认知战理论在香港的具体体现。其主要是通过传播虚假叙事迷惑大众,手段隐蔽,难辨真伪。香港是多元开放、高度互联的社会,意识形态多元共存,因此更易遭受“软对抗”的冲击。他呼吁特区政府需提升国家安全监测和预警能力,以及国家防范化解风险的能力和影响塑造能力,加强文化自信,构筑民众思想上的防火墙。
刘兆佳:比军事行动影响深远
全国港澳研究会顾问、香港中文大学社会学荣休讲座教授刘兆佳说,软对抗的形式包括暗示、诱导、含沙射影、发布虚假消息,以及对事件进行别有用心的解读等,在社会上造成误解及不安,有时甚至比军事行动更加影响深远。香港居民享有高度的言论是表达自由,因为更易被外来敌对势力抓住机会,破坏香港的稳定和国家安全。他强调,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下,防范“软对抗”仍是香港特区和社会各界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工作。
保安局局长邓炳强在发言中总结香港面对的四大国安风险,包括外部势力通过抹黑和“制裁”妄图危害我们的国家安全;潜逃海外的反中乱港分子,于海外从事危害国家安全勾当;本土恐怖主义,以及本次讲座的重点──“软对抗”。“软对抗”利用舆情、网上发酵等手法去分化社会,挑拨社会矛盾。
邓炳强:依法追缉在逃分子
对此,邓炳强提出五项应对策略,包括加强情报收集及执法的工作;对抹黑言论的及时反驳;优化法律工具;加强跨部门协作,以及深化宣传教育。他强调:“维护国家安全是头等大事,在风高浪急的形势下,恶势力的攻击只会令我们更加团结。”
蔡若莲:强化学校监察机制
教育局局长蔡若莲指出,严防“软对抗”,必须从“强心”出发,将爱国主义教育与日常教学融合,做好价值观教育,培养同学的爱国心;同时亦要“强师”,提升教师的专业认知和敏感度,做好学生的“认知守门人”,引导学生,明辨是非;强化学校监察和监督机制,及时制止及预防对抗势力渗透,缔造安全的学习环境;强化跨部门、跨界别合作,合力筑起国家安全保护网。她强调,学校是防范“软对抗”的最前线,需时刻保持警觉,巩固校园国安屏障。
陈国基在总结致辞中指出,可从四方面着手,有效防范、消除“软对抗”的危害。首先必须全面落实“爱国者治港”原则,坚决将反中乱港分子排除在管治队伍之外,从治理体系上杜绝“软对抗”的空间。其次,依法保障言论自由,但绝不容许针对特区的造谣抹黑和恶意中伤。同时必须力求完善施政,做好各种各样沟通解说工作,令“软对抗”无可乘之机。最后,必须加快塑造以爱国爱港为核心,与“一国两制”方针适应的社会主流价值观。他说:“我深信,只要我们坚持“齐改革、同发展、惠民生、建未来”,各项工作到位,幹出实绩,民心归向,“软对抗”在香港就没有土壤、没有市场,掀不起大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