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科技大学(科大)主办的首届“AI电影节”,有参赛学生感慨人工智能(AI)发展迅速,指团队运用AI拍摄加剪辑的时间比传统的人类制作要缩短逾九成,但同时人力、金钱成本却大大降低,且视觉效果一流,虽然仍有细节上的不足,但相信AI的加入会让电影行业有划时代的突破。
科大博士生及制作者唐誉瑛与博士生及AICG创作者魏征,一同制作了AI电影作品“镜中”,参加学校举办的“AI电影节”,并成功入围。他们在接受《大公报》访问时总结说:从时间上的成本计算,AI版本的“镜中”,大概花费了5天左右的时间完成;但是真人版的制作流程上,由拍摄开始一直到后期剪辑完成,大概要花费三个月左右的时间,已经达到了一个15倍的差别。
AI创作仍有局限性
从经济上的人力成本和金钱上的成本来看,之前实拍要花费一个比较高昂的成本,然后现在靠这个AI技术,也可达到节省30倍的成本。
在视觉效果上,唐誉瑛认为,AI生成的效果仍然是非常好的。不过,尽管AI对这个电影的创作有很多的帮助,其仍然有一些局限性,是当前的技术没有办法实现的。“这个片子叫‘镜中’,是因为我们尝试通过镜子的一些反射去体现出来。觉得他可能心中有一些不同的形象,或者别人看到他的形象是不一样的。我们之前是通过传统的特效形式,去把镜子中的一些形象跟现场的形象进行了一些调整。但是在AI生成的这个效果里面,我们其实很难去把物理空间的这个对照的关系进行一个一一对应的比较。因为AI目前还没有办法非常好的去理解这些反射的逻辑和效果。”
此外,团队还发现从前一般电影短片都是以一些主角为整个故事的主线,去贯穿整个故事。“我们原本短片里面会涉及到女主角以及她小的时候的一些形象。可能以这个人物为中心去传达一些我们想要表达的主旨。但是在AI生成的效果里面,我们很难去控制这个人物始终保持他的面部是一致的效果。” 大公报记者 袁雅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