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图:“第一届苏港小航天员及小载荷专家”选拔大赛得奖同学合照。\大公报记者林良坚摄;左上图:小四学生刘峻睿夺得“第一届香港航天画比赛”金奖。左下图:第十届中国航天日香港分站举办主题系列活动。\ 大公报记者林良坚摄
昨日是第十个“中国航天日”,今年航天日以“海上生明月,九天揽星河”为主题,主场活动在上海市举办,航天教育学校联网和航天文昌科普基地在香港举办“香港分站主题系列活动”,并邀请解放军航天员大队首任大队长申行运与学生交流,分享航天的基本知识、中国航天员的选拔标准等。\大公报记者 华梦晴
教育局首席助理秘书长(课程支援)谢婉贞在活动中致辞表示,教育局持续在中小学推动科学教育,通过课程改革及多元化措施,从小培养学生对科学及创新科技的兴趣与能力。在课程设置方面,教育局在小学增设科学科,并优化初中科学课程,强化九年一贯的科学教育。
她表示,透过航天教育一系列活动能够深化学生对航天知识的理解,让航天梦想的种子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同时,她亦鼓励学生努力学习,未来为国家航天及创科事业贡献力量。
大会邀请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首任大队长申行运担任讲座嘉宾,分享航天的基本知识、航天员的选拔标准、训练过程,以及在太空生活的点滴。申行运指出,中国太空人队伍目前已选拔至第四批。另外,港澳地区各有一位载荷专家入选,预计明年有机会执行太空任务。
申行运认为,香港在培育航天人才方面具备良好土壤,他多次赴港澳举办航天讲座,目睹青少年对航天的热情,相信未来航天队伍中“少不了香港、澳门的孩子们”。
“怕吃苦就无法成为太空人”
至于如何加强航天人才培养,申行运表示需要从学校、家长及学生三方面入手,学校需加强航天科普教育,配备专业师资,鼓励学生参与航天相关活动与竞赛;家长需引导孩子根据兴趣和发展方向选择道路;而学生需注重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培养吃苦精神,“怕吃苦就无法成为太空人”。
另外,大会早前举办“第一届香港航天画比赛”,共30多间中小学参与。获得金奖的中华基督教会基慧小学(马湾)小四学生刘峻睿表示,获奖画作以神舟飞船、嫦娥探月等标志性航天工程为灵感,展示描绘了中国航天技术的飞速进步。而画中一名小男孩象征着年轻一代对航天科技的热忱与追求,而陪伴他探索宇宙奥秘的,正是香港出生的龙凤胎大熊猫,寓意香港与国家同心同行,共同开拓航天梦想。
活动上,海南省教育国际交流协会与中华基督教会(香港)教育事工有限公司,签署合作备忘录暨琼港姊妹学校。海南省教育国际交流协会会长王夏鸥表示,期待琼港两地教育深化交流共促成长,开展航天工程师沉浸式体验项目,让航天梦想照进现实,开展各种主题的交流合作项目,拓展视野,共创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