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团结香港基金昨日发表《香港房屋趋势导航2025》报告。
【大公报讯】记者郑文迪报道:智库团结香港基金昨日发表《香港房屋趋势导航2025》报告,预计未来5年私人住宅和公营房屋的年均落成量,分别有1.71万及3.77万伙,达到《长远房屋策略》目标。报告表示,随着公营房屋落成量步入“收成期”,综合轮候时间料将维持下降趋势,惟未来四年房屋委员会的年度建筑开支将增加73%,基金会建议重新检视“插针楼”和地形复杂的发展地盘,控制建筑开支;同时兴建更大的资助出售房屋单位,促进换楼链和提升流转率。
公屋居屋年均3.21万伙落成
报告预测,未来5年私人住宅供应将呈“先高后低”现象,今、明两年落成量可达约2万伙,之后会回落至2027至2029年每年约1.5万至1.6万伙,2030至2034年的年均落成量则介乎1.54万至1.99万伙。因应私楼卖地市场疲弱,报告促请政府继续精简审批程序,并简化地契条款。
至于公营房屋供应,落成量正步入“收成期”,预计2025/26至2029/30年度,单是传统公营房屋供应年均达3.21万伙,超过《长策》目标,亦为《长策》2014年公布以来首次出现。
报告预期,公屋综合轮候时间将维持下降趋势,但要在2026/27年度前,达成4.5年轮候时间目标,3万个简约公屋单位的短期填补作用不可或缺。报告预计,未来四年房委会的年度建筑开支将增加73%,建议当局检视“插针楼”和地形复杂的发展地盘的成本效益,以控制不断膨胀的建筑开支。
报告又提到,随着楼价自2021年高位回落,资助房屋与私人住宅的楼价重叠范围,扩大到100万至500万元之间,当中介乎300万至500万元的资助房屋单位,较容易受私楼潜在竞争影响,但资助房屋对中低收入家庭而言仍是置业首选,反映资助房屋有存在的必要。数据反映,资助房屋对促进公屋单位回收和流转的作用,甚或大于打击滥用公屋。报告建议未来兴建更大面积单位,以促进换楼链和提升流转率。
美国对全球多国加征关税,团结香港基金副总裁兼公共政策研究院执行总监叶文祺表示,贸易战对本港未来5年私人住宅落成量影响不大,但若贸易战持续,或影响楼市及发展商投地信心,补地价步伐亦可能放慢,建议政府推出配套较好的熟地、面积较小的地盘,并精简地契条款,以及减少发展商兴建附属设施的要求,减低流标机会。
叶文祺又认为,随着发展模式转变,透过卖地为库房带来大额收入的情况,将不复见,建议政府发展北部都会区时,用好土地吸引人才和新兴产业,从而提升利得税和薪俸税收入,改善政府财政收入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