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新闻 > 港闻 > 正文

支援学童精神健康 学者倡增设辅导员

2025-04-30 05:01:37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民建联举行“支援学童精神健康圆桌会议”,探讨为学童营造更健康的成长环境。

  【大公报讯】记者郭如佳报道:为应对近年学童精神健康问题及自杀风险上升的挑战,民建联政策倡议委员会辖下妇女事务委员会昨日(29日)举行“支援学童精神健康圆桌会议”,邀请专家及各界人士,就如何为学童营造更健康的成长环境;为校园、为家庭,为社会等建立系统化支援网络等共商对策。有教授建议增设常额辅导员、校园生活统筹主任,以及“自杀防预”、“欺凌防预”两个专责小组,为高风险学童提供即时介入。

  民建联副主席、民建联妇女事务委员会主席兼立法会议员葛珮帆表示,2013年至2023年间,学生自杀死亡个案从约10宗攀升至32宗,增幅超过两倍,去年中小学亦有28宗怀疑自杀身亡个案;观乎近年有关香港学童精神健康的数字,情况并不乐观,甚至令人担心。

  港大赛马会防止自杀研究中心总监叶兆辉指出,过半数有情绪问题的学童来自单亲或离异家庭。他建议加强校园支援,建立社区协作机制,又指出八成心理危机学童无精神科就诊纪录,凸显早期筛查与“全校参与”模式的重要性,应将心理健康融入校园文化,并提升教师识别能力。

  城市大学应用社会科学系副教授冯丽姝提倡加强生命教育,指香港学生死亡认知不足,并建议增设常额辅导员、校园生活统筹主任及“自杀防预”、“欺凌防预”专责小组,加强高风险学童支援。

  须重视“正向教育”

  社联主席兼立法会议员管浩鸣牧师认为,学童心理危机成因复杂,包括资讯环境、家庭沟通及社会价值观影响,呼吁重视正向思想的推广及加强家庭教育。教育界立法会议员朱国强校长亦强调“正向教育”的重要性,指出现时学童自我价值感低落,建议教育局成立专责部门,推动学校将幸福感纳入核心指标,并提议改革职专教育,纾缓升学压力。

  家庭与学校合作事宜委员会主席方奕展倡导“求助文化”,当家庭发生问题时不应视为“家丑”而不敢求助。民建联立法会议员郭玲丽指出,教师工作压力日益增加,建议当局透过校本支援服务等措施提供协助,并加强精神健康网络、完善“三层应急机制”及提升对SEN学童的支援。

  葛珮帆表示,学童情绪问题多与家庭因素相关,并以自身经历呼吁社会关注受情绪困扰及被欺凌的学童。她指出,疫情影响学童社交及应对能力,需各界正视,并强调支援学童心理健康是社会共同责任,政府应投放足够资源,确保教育及辅导服务到位。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