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新闻 > 港闻 > 正文

专家解读/美国贸易保护主义的“自伤式”博弈 致全球贸易震荡

2025-05-04 05:01:44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L5月1日,第137届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第三期在广州开幕。图为境外采购商在一家服装企业展位了解产品情况。\大公报记者卢静怡摄

  “美国单方面终止对中国小额包裹免税政策,暴露其贸易保护主义倾向,此举不仅破坏中美经贸合作,更扰乱全球贸易秩序。”中央财经大学博士后研究员胡鸿雁指出,从消费者权益到产业格局,从政策动机到国际规则,这一决策的多重负面效应正逐步显现,或将成全球贸易体系承压的又一转折点。

  胡鸿雁表示,小额包裹免税本是跨境电商促进贸易便利化的国际惯例,美国却将其异化为政治工具。表面看是针对中国商品的限制,实则将关税成本直接转嫁给本土消费者。物流时效放缓、商品价格上涨已成为现实,部分国际零售商已暂停对美业务,全球供应链企业被迫重新评估合作风险。这种“自我伤害”式政策,折射出美国将国内问题向外转嫁的治理困境。

  关税武器化 电商将遭重创

  “深层剖析美国政策动因,其核心并非只是解决贸易逆差,而是服务于选举政治需求。”胡鸿雁表示,美国试图通过行政手段重构贸易格局,却忽视了中国供应链在全球产业分工中的不可替代性。历史经验表明,关税战从未真正扭转比较优势,反而推高企业运营成本。此次政策实质是贸易战工具箱的延伸,以“中国威胁”为借口制造舆论,最终损害的是美国自身经济韧性。

  胡鸿雁进一步指出,从国际秩序视角审视,美国单边撕毁WTO框架下的免税协议,侵蚀多边贸易体系权威。若其他国家效仿,全球贸易将陷入“以邻为壑”的恶性循环。更值得警惕的是,美国正将关税武器化,使其成为地缘政治博弈工具。这种趋势若持续,新兴业态如跨境电商将遭重创,全球产业链可能被迫区域化重组,最终导致贸易成本普遍攀升。

  回归多边协商 避免“双输”

  面对贸易保护主义升级,国际社会需警惕连锁反应。专家表示,中国供应链的竞争力源于效率与创新,而非关税庇护。美国若执意将经济问题政治化,终将损害自身消费者利益与企业全球布局。唯有回归多边协商框架,在规则透明的前提下解决贸易分歧,才能避免全球经济陷入“双输”困境。\大公报记者 任芳颉北京报道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