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私隐公署调查发现本地机构使用AI的比率升至八成,未发现违反《私隐条例》情况。
【大公报讯】记者陈剑报道:人工智能(AI)应用日渐普及,个人资料私隐专员公署(私隐专员公署)调查发现本地机构使用人工智能的比率升至8成,署方进行循规审查并未有发现违规情况。
私隐专员公署于今年2月展开新一轮的循规审查,完成审查60间本地机构,涵盖电讯、银行及金融、保险、美容、零售、运输、教育、医疗、公用事业、社会服务及政府部门,以了解上述机构在使用AI时收集、使用及处理个人资料时,有否遵从《个人资料(私隐)条例》相关规定。
建议制定事故应变计划
审查结果显示,48间机构在日常营运中有使用人工智能,较去年的审查上升5%。其中,42间机构已使用人工智能超过一年,26间更使用3个或以上的人工智能系统,分别主要应用于客户服务、市场营销、行政支援、合规或风险管理及研发等领域。另外,24间会透过人工智能系统收集或使用个人资料,在收集个人资料时或之前,均已向资料当事人提供“收集个人资料声明”,述明收集资料的目的,以及资料可能会被转移给哪类人士等资讯。
审查又发现,所有透过人工智能系统收集或使用个人资料的机构均有采取相应保安措施,包括存取控制、渗透测试、加密数据及个人资料匿名化等,当中有7间机构亦会启用人工智能相关的安全警报及进行红队演练。
私隐专员钟丽玲表示,是次审查结果反映,大部分机构已在业务中广泛应用人工智能,并采取措施保障个人资料私隐及系统安全。然而,人工智能作为双刃剑,虽能促进业务发展,其潜在风险亦不可忽视。机构应持续监察人工智能对个人资料的影响,并制定完善的应变计划及培训机制,应对突发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