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新闻 > 港闻 > 正文

医健事/威院引入“透视眼”提升手术安全

2025-05-10 05:01:40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威院去年引入MR(混合实境)技术,用于骨科手术的术前准备。

  【大公报讯】记者刘硕源报道:医院管理局威尔斯医院于去年引入MR(混合实境)技术,用于骨科手术的术前准备。医生形容,使用MR技术如用“透视眼”作临床检查,在落刀前可多角度观察病人的皮下情况,检视毗邻器官、血管等的关连性,辅助复杂手术,提高手术成功率和安全性,对儿童骨癌患者可增加其保肢的可能。威院表示,该技术现已应用在50宗骨和软组织肿瘤手术,预计每年有140宗骨科个案应用混合实景技术,而其他专科,包括心胸肺外科、耳鼻喉科亦正研究应用有关技术。

  多角度观察病人皮下情况

  骨肿瘤治疗通常需进行切除手术,传统方法需要医生凭经验,结合CT(电脑断层扫描)、MRI(磁力共振扫描)的2D影像,评估手术位置,为保手术成效,往往需切除较肿瘤更大的范围。威尔斯亲王医院创伤及矫形科顾问医生黄国全日前接受访问表示,该院于2024年引入用于骨肿瘤手术的混合实境技术,让医生可通过头戴式装置,将病人的医学影像处理后,投射全息图在病人身上或手术部位。他形容,透过技术,医生近乎以“透视眼”作临床检查,可在落刀前以多角度观察病患皮下情况,检视毗邻器官、血管等的关连性,辅助复杂手术。

  黄国全表示,骨肿瘤案例通常会见到肿瘤紧邻血管的情况,以往不确定能否安全分离两者时,或让医生不得不选择截肢;但引入MR技术后,面对这类复杂情况,能有更多参考进行保肢手术。他举例曾有一宗儿童骨癌手术,患者的肿瘤长在小腿,紧邻血管,借助MR技术,医生可在术前准备阶段,精确划分手术区域,在手术中分离肿瘤与血管,手术时间缩短近1小时,亦成功保肢。

  无需实体模型 生成动态影像

  MR技术现主要应用于术前规划阶段,与传统2D影像或3D打印模型相比,MR技术无需实体模型制作,仅需数小时数据处理,即可生成动态影像,并支持手势、语音控制切换观察角度,甚至通过5G网络实现远程会诊。黄国全表示,医生可在病房、门诊或手术室,即时调取患者的全息影像,向团队成员直观解释手术方案,或与患者及家属沟通病情。医生若想使用有关技术,只需联络3D打印办公室,办公室便会把病人的医学影像,制成3D全息图,让医生进行手术模拟和演练。

  威院现配备4部MR头戴设备,并与IT团队合作打通医院内部网络,实现影像数据即时同步。威院至今成功在50个骨和软组织肿瘤手术中应用有关技术。黄国全称,威院预计一年可在140宗骨科手术中应用混合实境技术,心胸肺外科、耳鼻喉科亦正研究应用有关技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