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新闻 > 港闻 > 正文

母爱伟大/上海优才“孟母三迁” 大赞香港教育 与儿子关系变更好

2025-05-11 05:01:37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上)上海优才陈学琴两年前“孟母三迁”,举家来港。\大公报记者林少权摄;(中)香港山明水秀,陈学琴与儿子郊游乐也融融。(下)陈学琴煮的麵,儿子吃得津津有味。

  “每天差不多(下午)五点才放学,放学回家吃了饭就是做作业,一直做到睡觉,周而复始。他(儿子)好辛苦,我也好辛苦。”年约46岁、来自上海的陈学琴(Anna)这样描述儿子在上海的学习生活。

  为给予儿子更广阔成长空间,她仿效“孟母三迁”,带着就读小五的儿子通过“优秀人才入境计划”来到香港,同时也开启属于自己的职场新路向,冀在香港奋斗出属于自己的事业。今天,已是他们在港度过的第二个母亲节。\大公报记者 余风(文) 林少权、受访者(图) 余风、融媒组(视频)

  今日是一年一度母亲节,伟大母爱编织一个个动人故事。2023年10月,“上海妈妈”Anna申请“优秀人才入境计划”,去年3月她和儿子正式抵港。谈及来港原因,Anna表示,香港人才政策调整带来新机遇,有政策支持和人员流动的地方就有发展机会;而儿子在上海的学习压力较大,每天作业做到晚上11时,学习几乎占据全部时间,“一条龙”式教育模式让升学竞争激烈。相比之下,Anna认为香港灵活的插班制度和全民教育模式,对她极具吸引力。

  感恩儿子遇上良师

  初到香港,Anna和儿子同样面临诸多挑战。她坦言起初“放手”让儿子自行适应,没想到儿子课堂上兴奋过度、纪律较差,又因听不懂粤语、英文水平与本地同学有差距,上课和做作业困难重重。意识到问题后,Anna迅速为儿子找了粤语和英文辅导老师,帮助他适应环境。暑假过后,儿子不仅适应香港的学习生活,还深受老师喜爱。在香港教育环境下,Anna表示,儿子变得有自信及独立,亲子关系也显著改善,“他现在更会煮东西给我吃!”

  一次“纸飞机”事件,更让Anna深刻感受到香港教师的鼓励式教育。Anna表示,儿子在课堂上折纸飞机,本来还担心会被严厉批评,但班主任却夸赞他手工好,还让他制作纸飞机送给自己的儿子。这让Anna的儿子很喜欢这位语文老师,学习态度也大为转变。

  香港课余时间较多

  在兴趣班、作业量和教育理念上,Anna亦感受到两地的差异。Anna提到,香港学校有多样的兴趣班,如攀石、地壶、榄球等,学生可在校内探索兴趣;上海兴趣班大多在校外。香港学校作业量相对少,学生能较快完成作业,拥有充足课余时间。教育理念上,她认为香港学校较注重爱的教育和心灵成长;上海学校则更侧重于学业。

  Anna坦言,她和儿子现已适应并爱上香港的生活,因与儿子热衷于city walk,龙脊成了新的打卡地。虽然觉得香港食物种类不如上海丰富,但美味的食物依旧让他们满足。如今,Anna积极规划职业生涯,考取地产代理牌照的同时,亦打算向证券方面发展。生活中更是变身万能妈妈,成为儿子与丈夫的御用理发师。她表示,丈夫目前仍在上海工作,已计划未来前来香港工作及生活,一家团圆。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