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图:邵逸夫认为“教育为立国之本”,一生积极资助内地教育事业,助力民族复兴。右图:邵氏基金累计向内地教育领域捐赠逾47.5亿港元,逸夫楼遍布全国各地。
在香港商界群英谱中,邵逸夫的名字不仅镌刻着影视王国的传奇,更深深融入国家教育事业的发展历程。从上海滩的创业起步,到南洋的商业拓展;从香港的文化深耕,到内地的慈善布局,邵逸夫始终以光影艺术传播中华文化,用慈善捐助助力民族复兴。
2014年,这位传奇企业家与世长辞,但他创立的邵氏基金依然持续资助内地教育事业,让这份家国情怀生生不息。正如中央港澳工作办公室主任、国务院港澳事务办公室主任夏宝龙所强调:“企业和国家就是一个命运共同体,只有将企业发展汇入国家发展的浩荡洪流,才能在时代浪潮中破浪前行。”邵逸夫用毕生实践诠释了一个真理:真正的商业成就,必然以深厚的家国情怀为根基。\大公报记者 周湘
“有华人的地方,就有邵氏电影和香港无线电视的节目。”邵逸夫的影视王国冠绝亚洲,历年培育出演艺界无数巨星及幕后精英。邵逸夫深谙文化软实力之道,将中国功夫电影带到西方,又在剧集中融入忠孝节义等传统价值观,如《射雕英雄传》中郭靖的“为国为民”形象,激发一代青年的家国认同。
剧集激发青年家国认同感
上世纪60年代末,香港经济尚未起飞,社会上“西片”当道、粤语片式微之际,邵逸夫以超前的眼光和魄力成立了邵氏电影公司,并斥资购入清水湾大片土地兴建片场,打造其影视王国。“邵氏”开创新派武侠片先河,开拍大批古装武侠片《大醉侠》和《独臂刀》等;1973年推出《七十二家房客》,刷新票房纪录,重振了粤语电影地位。邵氏影城全盛时期员工超过1300人,被外国传媒誉为“东方的荷里活”。
邵逸夫又转投电视行业。无线电视(TVB)于1967年启播。TVB过去51年主导着香港的电视业。少有人知的是,90年代,邵逸夫向当时的国家教委提出,希望在内地选择一所大学创办电视演员艺训班,吸收内地人才。最后获国家教委支持,与广州的华南理工大学联合成立艺员培训中心,开办近10期,培养不少优秀演艺人才。
邵逸夫除了是娱乐大亨,更是大慈善家。自60年代起他热心捐助香港社会慈善事业,是香港红十字会的会长,历年累计捐款超过100亿港元,把毕生累积的财富,反馈给社会公益事业。
出资协助保育莫高窟壁画
在国家发展的每个关键节点,邵逸夫从未缺席。改革开放后,邵逸夫致力支持内地教育与医疗事业等发展。邵逸夫曾说,他生于清朝末年,彼时中国积弱积贫,政府腐败无能,百姓多为文盲,故总被世界列强欺负。他认为,“教育为立国之本”,只有提高国民的教育水平,才是从根本上解决中国的问题。内地很多重点高校和中学都有以邵逸夫命名的建筑物。
除了捐助内地的医疗和教育外,邵逸夫曾于1985年出资1000万港元,协助保育敦煌莫高窟壁画。此外,邵逸夫对救急救难亦不遗余力,例如2005年长江流域遭受水灾,邵逸夫一次性捐助灾区建起118所小学;2008年汶川地震,他捐款1亿港元;2013年雅安地震,他捐款8000万人民币。
邵逸夫过年穿唐装,爱自己的国家、爱生活了大半辈子的香港,拿出近百亿财富捐赠予祖国。今日人们怀念邵逸夫,最是推崇他的爱国爱港、慈善为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