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新闻 > 港闻 > 正文

中大研究助改善人工耳蜗 为失聪者带来新希望

2025-05-17 05:01:34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大公报讯】记者秦英伟报道:香港中文大学(中大)医学院与德国弗莱堡大学医学中心携手研究人工耳蜗的时间差精准度。研究团队发现人工耳蜗能否精准传递电流脉冲的时序(即声音抵达左耳及右耳的时间差),可能是帮助失聪人士以大脑识别声音中细微的时间线索、恢复及改善听声辨位能力的关键。这突破性发现有助医学界改善人工耳蜗的设计,为失聪人士带来新希望。研究结果已发表于国际权威科学期刊《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

  提高听声辨位能力

  目前,全球有逾一百万名失聪患者依靠人工耳蜗助听。人工耳蜗绕过已受损的内耳毛细胞,通过电脉冲序列的振幅,刺激听觉神经系统,然而仍存在不少限制。

  研究团队为八只早期失聪的成年大鼠植入人工耳蜗,以辨识施加于其听觉神经上的电流刺激能否协助大鼠分辨声音来源。结果显示,大鼠能够迅速分辨声音偏重左侧或右侧,甚至对小至80微秒或以下的双耳时间差极为敏锐,此双耳时间差的敏感度与听力正常的大鼠及人类相若,并远高于一般双耳植入人工耳蜗的患者。此发现让人反思目前人工耳蜗的临床应用,医学界有迫切需要重新设计人工耳蜗刺激听觉的方法,更有效地模拟自然听觉系统的敏感度。

  研究结果有望改善人工耳蜗用者的双耳听觉,或可提升其声音定位能力及在嘈杂环境中的言语解读能力。研究团队日后会进一步将此研究发现转化应用于人类人工耳蜗,例如加入精确时间编码技术及改善人工耳蜗的设计,实现新一代“仿生耳”的愿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