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图:两位内地医生叶锦宁(左)和梁崇芬(右)在胃肠外科及消化内科具有14至18年经验。右图:中央援港应急医院自二零二三年十月起增设内视镜检查。
医院管理局通过多项计划招纳各地人才,目前已有67名非本地培训医生来港交流,当中不乏资历较深的专科医生,包括两名来自内地三甲医院的副主任级医生,于去年11月加入新界东医院联网。
两位医生在胃肠外科及消化内科具有14至18年经验,可主刀处理高难度胃肠镜、息肉切除手术等工作,现时每周有四日在落马洲中央援港应急医院提供内视镜检查。他们认为,“香港医护有高水平的素质和服务态度,而内地日常门诊及检查工作量大,希望未来两地有更多交流,推进医疗工作更加细致。”\大公报记者 王亚毛(文) 黄洋港(图)
医管局数据显示,截至今年4月30日,共有301名非本地培训医生在医管局工作或进行交流,包括234名于医管局全职工作的医生,以及67名交流医生,其中50名医生来自大湾区及上海。参与交流的医生涵盖超过10个专科,包括麻醉科、综合内科、眼科、放射科和外科等。(详见表)
原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担任胃肠外科副主任医师的叶锦宁,透过交流计划于去年11月加入医管局新界东医院联网。他具有14年临床经验,熟悉胃肠镜操作、胃肠肿瘤腹腔镜及机械人手术,并可操刀较严重或癌变的息肉切除手术。
及早发现肠道息肉动刀切除
叶锦宁表示,抵港后首先由本地医生协助熟悉香港的医疗系统、如何处理紧急情况,以及转介给下一位医生的流程等,他说,“来港半年左右,感受到香港整个医疗系统很先进,可跨医院查到病人过往纪录,而内地可能每间医院都有各自的系统,需再耗时整理。”
叶锦宁称,早前听闻香港的公立医院轮候时间较长,此次来港后有了更深体会,未来回内地后也会更理解港人北上医治的急切。他分享,曾在港为一名高龄病人做肠镜时,发现病人未能提前将肠道清理干净,无法检查,为避免再次轮候检查,他额外用近两个小时为病人清理,于是进一步发现其肠道内有较大的息肉,立即主刀操作切除息肉,避免了患处随时间病变的可能。
同于去年11月来港交流的梁崇芬医生,原任职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在内地取得消化内科副主任医师资格,以及消化内镜3至4级别手术资格,具有18年临床经验,可独立处理内视镜、具一定难度的手术等。他分享,曾有七旬香港长者做胃镜,原本未发现较大问题,但对胃内部分糜烂、溃疡的部位进一步化验,发现有早期癌变,遂帮其及早做手术处理。
梁崇芬说,来港前一直担心能否适应本地医疗系统,经过培训发现,两地在专业技术上差别不大,对医管局系统、撰写报告等可以很快熟悉,同时与病人的沟通也十分顺畅,“可以感受到香港医护服务态度很好,而病人对医生也十分尊敬,认可度和信任度很高。其实因为内地门诊并非预约制,故日常接诊量较大,希望未来两地有更多交流,令我们的工作也更加细致。”
每日处理10至15胃肠镜检查
两位医生现时每周有四日在落马洲中央援港应急医院做胃镜,一日时间在大埔雅丽氏何妙龄那打素医院做肠镜;工作量方面,每日可处理约15个胃镜检查、大埔那打素医院每日约10个肠镜检查。新界东医院联网临床服务统筹冼艺泉表示,未来希望香港争取引进更多具备专科经验的非本地人才,进一步发挥跨境医疗的协同优势,推进两地甚至多地人才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