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内地製氢产业发展成熟。
为深入了解氢能发展动态,葡萄牙埃武拉大学管理系教授、阿连特茹科技园区(PACT)执行总裁Soumodip Sarkar早前应邀到中国实地考察。他对中国氢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给予高度评价,指出中国企业凭着规模化制造优势,重塑全球氢能经济格局。
国产设备助製氢成本减三成
在技术与成本层面,Sarkar教授以碱性电解槽为例分析,中国无锡工厂生产的2000标方单台电解槽,结合模块化设计,使单位製氢成本较欧洲同类产品降低30%以上。然而,他同时提醒,随着欧盟即将实施“可再生氢认证体系”(RFNBO),中国企业需加快与国际标准接轨。作为深耕氢能领域的专业机构负责人,他指出,PACT科技园可为中企提供协同支持,助力突破国际市场障碍。
相关行程中,Sarkar教授不仅走访了北京的氢能产业总部,还来到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实地考察风光电氢氨一体化项目,与前线工程师就可再生能源製氢的技术展开探讨。在无锡碱性电解槽制造基地,他见证了全球领先的规模化生产能力;在嘉兴与福建的代工工厂,则看到了中国在氢燃料电池及氢能制造领域快速响应市场需求的卓越能力。
谈及中国氢能产业的竞争力,Sarkar教授特别强调其“垂直整合能力”。他指出,中国企业已构建起从电解槽核心设备研发制造,到终端应用场景开发的完整产业链,这正是欧洲氢能市场对系统化解决方案的迫切需求,为中欧在氢能领域的深度合作奠定了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