氢能作为一种二次能源,可透过水的电解、化石燃料重整、生物质(农业废弃物、林业残留物等)製氢等多种途径製取。凭着高能效、低污染的显著优势,氢能在交通运输、供暖及发电等领域展现巨大的应用潜力。然而,目前氢能的大规模推广仍面临诸多挑战,主要是氢气制备成本高昂、储存运输技术有待突破,以及燃料电池性能与成本需进一步优化等方面。
深刻感受中企技术创新
Soumodip Sarkar指出,当前氢能产业正迎来储能与运输技术的深度融合发展。在储能技术层面,液态有机氢载体(LOHCs)实现了无损且环境友好的储存方式;地下盐穴则为大规模储氢提供理想选择;金属有机框架凭着独特优势,适用于移动场景下的储氢需求。这些技术相互补充,共同构建起多元化的储氢体系─液态有机氢载体适用于长途航运;地下盐穴可满足季节性大规模储氢需求;金属有机框架则更符合车辆等移动设备的储氢要求。
在运输技术创新方面,Sarkar教授认为可从三方面发力:通过提升电解效率降低绿氢生产成本;持续推进燃料电池技术革新,实现更快的加氢速度;加快开发适用于氨和液态有机氢载体运输的专业基础设施。他分享在华见闻时提到,在中国多地考察期间,深刻感受到中国企业在氢能领域的创新,不仅在现有技术基础上积极开展“二次”创新,更在前沿技术领域大胆探索,实现突破性的研发成果。
Sarkar教授进一步预测,未来氢能不仅能作为高效的电力存储介质,还能成为重要的可交易能源商品,为钢铁、航运等传统高碳行业的脱碳转型带来希望,同时推动国际能源流动向更加多元化、清洁化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