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图:谢鸿发(右)表示,内地经验显示,胸痛中心可使急性心脏病住院死亡率从12%至13%,逐步降到4%至6%。左为谭础璋,中为李德丽。右图:玛丽医院通过国家认证标准,获得胸痛中心认证。
玛丽医院去年11月起推绿色通道优先处理胸痛患者,今年4月通过国家认证标准,获得胸痛中心认证。玛丽医院表示,以往胸痛病人登记流程繁琐,胸痛中心通过优化服务流程,以及快速登记系统等技术提升,让流程规范化,令患者到院打通血管的时间平均缩短50分钟,大幅缩减四成。
医管局计划于明年第一季,在沙田威尔斯亲王医院以相同标准成立第二间胸痛中心,并将视乎情况推广至其他联网医院。\大公报记者 刘硕源
心脏病是全港前三的致死疾病,卫生防护中心数据显示,2023年香港有超过7000人死于心脏病,占总死亡率约13%,能否及时接受救治关乎性命。行政长官2023年施政报告提出,由玛丽医院按国家标准建立胸痛中心。
存活率明显提升
玛丽医院内科部门主管谢鸿发表示,胸痛中心筹备历时两年,引入内地认证体系,于2024年4月先行启用绿色通道,同年11月正式运作并建立数据库,今年5月完成现场审核取得认证。他表示,内地经验显示,胸痛中心可使急性心脏病住院死亡率从12%至13%,逐步降到4%至6%,香港虽然短期数据不足,但“通波仔”时间缩短,明显可以提升患者存活率。
心肌梗塞的病人到医院做“通波仔”手术,需要到医院后做好登记,经过心电图检查等一系列检查后再进行手术。在未成立胸痛中心前,展开治疗的时间通常不稳定。玛丽医院内科顾问医生谭础璋表示,胸痛中心成立旨在优化“从呼叫救护车到打通血管”的流程,让最危急的患者尽快获得救治。
他解释胸痛患者到胸痛中心的就医流程,患者致电999求救后,救护员会在12分钟内到场,即时完成心电图并实时传送至医院,让心脏科团队提前准备。胸痛患者送到医院后会绕过常规登记,直达分流站,专职护士会在6分钟内完成心电图,8至10分钟发出具床旁血肌蛋白检测结果,随后安排患者在90分钟内“通波仔”,目前中心已实现近100%患者在目标时间内接受治疗。他表示,透过绿色通道、快速诊断流程,以及快速登记系统、床旁高敏肌钙蛋白检测等技术提升,急性心脏病患者“通波仔”的时间从平均110分钟缩短至60分钟,大减四成。
明年推广至威院
医管局港岛西医院联网总监李德丽表示,玛丽医院胸痛中心预计下半年迁入新大楼,届时心导管室将从19楼下移至7楼,配合患者专用电梯,让各项运送时间进一步压缩,而全层规划的心脏科区域亦将实现资源高效调配。她透露,威尔斯亲王医院将于明年第一季按同一标准成立本港第二间胸痛中心,初步试行绿色通道,而医管局亦已成立督导委员会,将视乎玛丽医院运作经验,逐步扩展至其他联网。
医管局将于下周一(26日),一连三日在香港会议展览中心举办医管局研讨大会,超过8600名医疗人员登记参与会议,规模是历届最大,届时将进行首间胸痛中心授牌仪式。研讨大会主题将涵盖遗传学医学、癌症筛检与治疗、舒缓照护、器官移植、医社合作及人工智慧应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