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极端天气造成的破坏力惊人,豪雨下马路变成“运河”。
为加强应对极端天气,特区政府现正于26个沿岸地区进行防风暴潮改善工程,以及在全港范围进行15个雨水排放系统改善工程,预计分别可于2027年及2030年年底前陆续完成。发展局相信,完成改善工程后,本港可以应对与2018年台风“山竹”、2023年“世纪黑雨”类似级别的强风暴雨。发展局并锁定11个沿岸地区作“超前部署”,陆续改善防洪设施。\大公报记者 郑文迪
极端天气愈趋频繁,渠务署及土木工程拓展署去年底分别完成本港防洪及海岸管理研究,分析本世纪中(即2050年)以及本世纪末(即2100年)的水浸风险,制定本港中期和长期的防洪和海岸管理策略,下周二将到立法会发展事务委员会,听取意见。
引入排水机械人及AI监测
发展局发言人表示,本港一直用“疏浚”、“蓄洪”和“节流”三招,改善雨水排放系统,成效显著,但极端天气事件越来越频繁,不能掉以轻心。渠务署正进行15个排水改善工程,涉及超过170亿元,将于2030年前陆续完成;工程遍布新界、九龙和港岛,包括建造9个总容量达到32万立方米的雨水蓄洪、建造及修复逾50公里的雨水渠及排水道等。
此外,政府还引入创新科技,包括引入排水机械人、采用人工智能水浸监测系统等,并将即时紧急应对队伍增至180队、增加应急运作基地,确保及时清渠、运送沙包等。
为应对海平面上升及风暴潮引致海水淹浸沿岸地区的风险,土木工程署现正于26个沿岸低洼或当风住宅地区,进行改善工程,包括兴建防洪墙和活动式挡水设施等,当中16个地区已完成,其余将在2027年或之前陆续完成。
世纪末大澳和鲤鱼门恐水浸
发展局还锁定了11个沿岸地区作“超前部署”,包括尖沙咀、土瓜湾、九龙湾、西湾河、小西湾和柴湾等(详见表),计划透过多层保护设计,从沿岸位置到重要建筑物,设置挡浪墙、可拆卸式挡水设施等多重防线,并制订预警系统,缓减沿岸水浸风险和减轻水浸带来的影响。
发展局预计,在相关措施落成后,本世纪中不会再出现类似2023年9月的水浸情况,但去到本世纪末,由于大澳和鲤鱼门这两个地方特别低洼,有可能出现水浸,当局会在本世纪中以后的时间“睇实呢两个位”,审慎观测气候变化的长远发展,以便日后决定长远措施,例如是否需要透过“向海推进”的策略,即向海建立新海岸防线以保护内陆地方,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