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新闻 > 港闻 > 正文

从香港故宫到北京街头吃透历史

2025-05-25 05:01:32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大公生活频道文化穿越之旅第一集,小编从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走到北京紫禁城,一窥清朝皇室的生活面貌。这一期我们先在香港故宫品尝另类“宫廷菜”,然后飞往北京,穿梭大街小巷,寻找流传入民间的皇室食谱。

  饮食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御用菜肴,还是地道美食,各种菜式背后也隐藏了许多有趣的历史、文化故事,这周末小编与各位读者一起“吃”透历史!\大公报记者 陈淑莹(文、图、视频)

  流传在北京街头的宫廷菜

  烤鸭、驴打滚、苏造肉、豆汁……原来曾经都是皇帝们的“喜爱菜单”。昔日的宫廷美食,许多已流传到民间,成为北京地道特色食品,当中您尝过多少﹖

  去北京都要食烤鸭?

  游北京,小编入乡随俗,必尝烤鸭,据说正宗北京烤鸭要片出103片,片片带皮有肉。烤鸭历史悠久,早在南北朝时期《食珍录》中就已有记载炙鸭。元朝天曆年间的御医忽思慧所著《饮膳正要》中亦有“烧鸭子”的记载,应是最早的一种烤鸭。明太祖朱元璋建都于南京后,御厨便取用南京肥厚多肉的湖鸭制作菜肴,为了增加鸭菜的风味,采用炭火烘烤,令鸭子更酥香,皇宫取名为“烤鸭”。公元15世纪初,明迁都于北京,烤鸭技术也由南京带到北京,并进一步发展,北京烤鸭由此出现。

  北京炸酱面各出奇招

  一碗炸酱面,各家各店做法不尽相同,传说也有许多,其一是清太祖努尔哈赤早年行军打仗,为避免士兵盐分补充不足,战斗力降低,努尔哈赤提出“以酱代菜”,每逢驻扎就在当地征购豆酱,然后晒成酱坯让士兵带在身上。野外用餐时,把酱坯用水泡开,采来野菜蘸着吃。清军入关后,这种饮食习惯被带入宫中,老百姓纷纷仿效自制酱料,各出奇招,逐渐演变出了炸酱和炸酱面。

  豆汁挑战赛

  豆汁是老北京特色的民间食品,绿豆经过发酵、过滤,制成淡绿色的汁,其味独特,未必人人喜尝。北京有些食肆会邀请食客挑战喝豆汁,喝后十秒,面不改容者,可半价购买饮品。小编觉得配上焦圈、咸菜丝,豆汁味道还好,但也算不上喜爱。而这种平价“奇异饮品”,乾隆竟是“铁粉”,并将之引入宫廷御膳中。乾隆十八年,内务府在民间招募制作豆汁的高手进宫,专门为皇室煮製豆汁。

  误打误撞驴打滚

  驴打滚用大黄米麵等磨浆蒸成软糯的面皮,包捲红豆沙,再洒上黄豆粉。驴打滚的出处说法很多,民间传说慈禧太后吃厌了宫里的食物,御膳大厨花心思做新菜,用江米粉裹着红豆沙做出新甜食。不料一个叫小驴儿的太监来到御膳厨房,不小心把黄豆粉弄进去,御膳大惊,但没时间另做一次,只好硬着头皮,端给慈禧,不料慈禧一吃,赞味道还不错,问大厨这是什么,大厨灵机一触,以刚才的太监小驴儿为名,驴打滚因而得名。小编在北京吃了两间店的驴打滚,甜度不一,皮的质地也有分别。

  小知识:宫廷宴AA制?

  每年元旦、冬至、万寿节三大节午正时刻,清廷按例会在太和殿举行盛大宴席。乾隆四十五年,太和殿大宴共摆210席,用羊百只,酒百瓶,每瓶10斤。以为是“奉旨食饭”?其实除了皇帝御宴桌由内务府恭备,其他宴桌所需的羊与酒都由王公按爵位等级恭进:亲王每人进8席,群王5席,均进羊3只、酒3瓶;贝勒进3席,贝子2席,均进羊2只、酒2瓶;入八分公(清朝贵族的一种等级)每人进一桌,羊一只、酒一瓶。羊是大蒙古羊,酒每瓶10斤。除了没有“免费午餐”,还要“自备餐具”,进献还需包括银盘、银碟、铜盘碗等食具,同样按爵位等级有数量之别。

  皇帝爱“打边炉”

  火锅又称暖锅,清代宫廷的火锅有其独特的饮食特色,基本有两种:一是锅中带炉,炉内烧炭火。另一种是组合式,由锅、炉支架、炉圈、炉盘、酒精碗五部分组成,可同时烧煮食材,也可单独用锅温食物,就像现在的烧烤打边炉两用炉。清代最负盛名的“千叟宴”便是按不同身份、等级,设银、锡、铜三种材质的暖锅宴。“千叟宴”共摆过四次,康熙和乾隆各举行两次。乾隆特别爱吃暖锅,从御膳菜单可见,他曾一年间吃了200多顿火锅。

  从香港故宫的宫廷菜开始

  游览香港故宫馆除了可以看到国家级珍贵藏品,还可在馆内餐厅品尝复刻版宫廷菜。这次小编尝过如意菜、玉莲鸭麵等。

  如意菜:小豆芽雅俗共赏

  如意菜即豆芽。豆芽早在战国时期已有,当时名为“黄捲”,作为药用。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惟此豆之芽白美独异”,具有“解酒毒、热毒,利三焦”之功。那如意菜是怎样登上宫廷御膳之列?相传,乾隆帝下江南时,曾在一户农家吃到一种菜肴,觉得脆嫩爽口,味道鲜美,于是问农妇此为何菜,农妇不知眼前人是天子,开玩笑道:“此菜形似‘如意’,乃‘如意菜’也。”乾隆回京后对如意菜念念不忘,御厨到处查问,终悉如意是豆芽。在乾隆晚年的膳单中,几乎每天的菜肴都有“炒豆芽菜一品”。

  火薰玉莲鸭子麵:御膳养生

  鸭肉滋补,清代皇帝的菜肴几乎每餐都有鸭子,乾隆更将鸭子“吃出花样”。从《膳底档》(清中叶,御茶膳房成立档案房,记录皇帝每天用膳菜单)可见,乾隆的菜谱有燕窝扒鸭、火薰葱椒鸭子、八仙鸭子、山药酒烧鸭子……乾隆三十年第四次南巡,《江南节次照常膳底档》记载,二月十三日乾隆帝来到淮安的平桥大营,晚上在码头用餐,膳谱上有莲子鸭子、春笋炒肉丝、肥鸡豆腐片汤。无论是宫中三餐,还是“出差”,皇帝的餐桌“鸭从不缺席”。

  豌豆黄:慈禧的下午茶

  据《中国历代御膳大观》记述,豌豆黄是清初的时候豌豆糕传入北京后,改名叫豌豆黄,并有了“从来食物属燕京,豌豆黄儿久著名,红枣都嵌金屑里,十文一块买黄琼”之说。清代后妃喜爱甜食,其中慈禧更是“甜品控”。传说有一天慈禧在北海静心斋歇凉时,忽听大街上传来卖豌豆黄、芸豆卷的敲打铜锣声和吆喝声,太监带着叫卖者至老佛爷面前,慈禧尝罢芸豆卷、豌豆黄后赞不绝口,并把此人留在宫中,专门为她造豌豆黄,从此豌豆黄成为清宫廷有名的糕点之一。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