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新闻 > 港闻 > 正文

话你知/御膳房英雄地,怎样可当御厨?

2025-05-25 05:01:33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滷煮火烧”是北京传统小吃,据说光绪年间,用五花肉烹煮的苏造肉价格昂贵,人们便用猪头肉和猪内脏代替。这个“苏造肉变奏版”,小编在北京也尝过了,味道与香港的卤水食物并不一样。

  清初,御厨一般都是跟随清军入关的满族人组成,他们精通各种满族菜肴。御厨多是子承父业,传男不传女,父亲在宫里做到一定岁数,便可以带着儿子入宫,看自己做菜,培养接班人,如果没有子嗣,有些菜式便会失传。

  后来因应皇帝的不同口味需要,清宫开始四处搜寻名厨,御膳房这个英雄地,讲究的不是学识,而是比拼厨技手艺。要成为御厨,不局限满族人,而乾隆时期既有满汉全席餐单,自然有汉人厨师立足之地,即使是前朝留下来的山东厨师,亦会得到接纳。而皇帝有时为博爱妃一笑,亦会召来偏远地区的少数民族厨师入宫献技。又或皇帝微服出巡时,也有看中民间小摊贩手艺,而让其当御厨的事例。可以说,只要“煮得好味”便有机会被看中入职御膳房。

  乾隆是出名的“美食控”,钟情苏州菜。据说,乾隆下江南的时候,在苏州织造普福家偶然品尝了厨子张东官的厨艺后,赞不绝口,将他带回京城,任为御厨。此后,乾隆几乎每日都点名让张东官做菜。苏造肉、五香鸭就是张东官创制的菜式。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