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教育界认为,特区政府需要强化土地规划,推动宿舍建设,满足学生对宿位需求。
随着特区政府积极推广“留学香港”品牌,致力打造国际教育枢纽,加上美国近日发生哈佛大学被禁收国际学生事件,相信来港求学的人数会不断攀升。然而,对于初来甫到、对香港环境尚不熟悉的外地学生而言,住宿成为一大难题。戴德梁行早前估算本港大学宿位短缺达5.5万个,意味每三个学生要争一个宿位。
有教育界人士指出,大学宿位是吸引留学生来港的关键因素。在短期策略上,他建议通过整幢改建酒店或旧大厦的方式,打造具备公共活动室、厨房等功能空间的学生宿舍;从长期来看,他认为特区政府必须强化土地规划,推动宿舍建设,满足学生的宿位需求。\大公报记者 余风
估计大学宿位缺5.5万个
教育局预计本港大学宿位数目未来数年会逐步增加至5万个,惟现时宿位仍然短缺。根据立法会文件,2023年9月,香港资助大学可提供约37600个宿位,但当年非本地生人数便有约64000人。此外,戴德梁行早前预测,2023/24学年非本地学生的宿位短缺超过47600个。随着非本地学生人数学额上限从20%提升至40%,未来额外需求预计将达15700个宿位。即使2027年前约有7900个潜在大学宿位的新供应,估计整体大学宿位短缺至少仍达55400个。
住校外错失融入社群机会
“宿位在吸引外地留学生来香港是一个关键。”服务青年学生的机构学友社学生辅导顾问吴宝城日前接受《大公报》访问时强调,若学校无法提供住宿,留学生不仅要承担高昂的租房成本,还可能因校外居住而错失融入本地社群的机会。他指宿舍不仅是居住场所,更是促进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集体生活有助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相互沟通、融合。
剖析宿位短缺的根源,吴宝城指出两大主因:一是香港土地资源稀缺,市区地价高昂,像香港城市大学、浸会大学、理工大学等位于市区的大学,难以获取土地扩建宿舍,部分学校只能将宿舍选址外迁至偏远区域,例如城大马鞍山宿舍;另一方面,他直指大学规划有欠前瞻性,香港学制从三年制转为四年制后,加上国际学生及研究生数量大幅增长,惟配套的宿舍建设未能及时跟上,导致供需失衡。
吴宝城还提及,宿位不足带来双重负面影响。一是留学生因住宿成本高、通勤不便、文化交流机会匮乏,降低对香港院校的选择意愿;另一方面,本地学生也受到冲击。他指由于部分宿舍需优先分配给留学生,本地生住宿机会减少、住宿周期缩短,进而引发对校园资源被摊薄的担忧。
可考虑发放租金补贴
针对上述问题,吴宝城建议,从长期看,特区政府需加强土地规划,即使选址偏远,如在新界乌溪沙等地也应推进宿舍建设以满足长远需求;短期内,可通过整幢改建酒店或旧大厦,打造集公共活动室、厨房等功能空间于一体的学生宿舍。若改建存在困难,可考虑发放租金补贴,尤其要保障外国本科生首年或首学期的住宿需求。
在香港打造国际教育枢纽的进程中,吴宝城认为吸引留学生有助于提升大学国际排名、促进文化交流并补充院校资源,但需警惕“重数量轻质量”的倾向。他希望院校严格把控生源质量,避免“假学历”损害香港教育声誉,同时合理配置资源,确保学生数量增长与教学质量提升同步,保障每位学生的学习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