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梁妙瑜老师
“孟子的妈妈把家搬到书塾旁,孟子就开始有好的学习环境……”记者来到课室时,梁妙瑜正为学生讲解“孟母三迁”的故事,小朋友们踊跃提问,互动十足。圣公会基爱小学的中文老师梁妙瑜,有近7年的教育经验。作为一位年轻教师,她教书的方法可谓千奇百趣:从结合电子科技,到角色扮演的生动课堂,能让学生记入脑的方式,她几乎都会考虑。她认为,成功的老师并非要有多能言善道,而是自身要先有道德情操。再者就是与学生建立互信关系,让学生遇到困难时愿意找老师倾诉。“最自豪的,是学生毕业后回来探望我时,眼神依然纯真。”
常言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如何做到,梁妙瑜有自己的理解。“老师的职责是用生命感染学生,希望将自己曾受到的栽培回馈给学生。”最基本的,就是要与学生建立互信,要尊重学生,与学生建立有如朋友一般的关系。当小朋友愿意将自己的烦恼和遇到的困难与老师倾诉,便是成功的第一步。“你喜欢吃冰淇淋吗?我也喜欢吃。”记者从旁听她与学生的交流,大多都是日常生活,毫无架子。
恩师让内向孩子走出舒适圈
接受过教育的人,总会遇到一两名影响自己深远的恩师,或许是某件事,甚或是一句有所深意的说话。梁妙瑜小时候是一个非常内向的孩子,甚至连坐小巴时呼唤“有落”,都要作一番心理斗争。直到中三那年,一位老师注意到了她,并鼓励她参加朗诵比赛,又鼓励她参加校内的杰出学生奖,让原本内向的她逐渐变得自信、外向,认识到踏出舒适圈能激发潜能,这一经历影响至今。
小时候,她经常参与义工活动,到内地探访山区儿童,佩服他们在简陋刻苦的条件下,依然拚尽全力抓紧学习的机会。这些种种经历,让她毕业后立志要成为一名基层教师。小学坐落在李郑屋邨旁,校内不少学生都来自基层。提升学生的自信,是她一直在坚持做的事。有一次,她在教室里看到一名基层小朋友羨慕同学家住私楼,慨叹自己出身基层,永远都不会住入这么好的家。“听到那一句话时很心痛,小朋友是有无限可能的,说不定他以后能成为特首呢?”梁妙瑜当下立即对小朋友作一番鼓励,并要他紧记,不要小看自己。同时她也更坚定要帮助基层学生建立自信、发掘潜能的理想。
课内,为了能让学生更投入课堂,梁妙瑜的教学方式可谓活泼生动。最近课本内容刚好教到“虎门销烟”,她便一改课堂形式,运用戏剧教学法举办了一场“记者招待会”,让同学们扮演林则徐、记者、民众等不同的角色,让各人以不同持份者的角度参与其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作为一名年轻老师,她又结合资讯科技,例如让学生用AI呈现自己编写的中国历史人物演讲稿,激发学习兴趣。她又推动中文科校本课程,如古诗文学习册,加入古文小学堂、比较阅读题等内容,还运用创意思维策略,带领团队参加比赛,不论输赢,她更希望根据评判意见优化课程。
借中文课传递国民意识
课外,有机会她便举办活动,例如带学生访问企业家、去电台、电视台,让他们在开阔眼界的同时,亦明白出身基层,以后也可能是这个社会的任何角色,能发光发热、能有无限可能。
中国语文,是国民教育的一扇明窗,尤其作为中文老师,梁妙瑜更希望传授学生正确价值观,如诚信、孝顺、勤奋等中华文化特质。校内亦举办中华文化知识问答比赛、亲子汉字字艺设计比赛等,校外参加古诗文共建、地图比赛、广播剧等活动,提升学生对中华文化的兴趣和国家认同感。“看到学生对国家的认同感提升,家长反馈孩子因参加相关比赛更爱学中文,很有成就感。教育要与时俱进,用合适的教学法和科技引发学生学习思考,这很重要。”
近年,KPI经常出现在不同的职场场合,学生的成绩也许是最直观呈现KPI的方法。梁妙瑜认为,学习成绩重要,但不是全部。那什么更重要呢?“大概是毕业后的学生回来探望我时,眼中还带着当初那份纯真、善良的眼神吧。”梁妙瑜对记者说。\大公报记者 伍轩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