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新闻 > 港闻 > 正文

师德师风奖 《好老师故事》❺ /仁爱之心 亦师亦友 建立家长对老师的信任

2025-07-04 05:01:42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杨安娜校长

  “鹤发银丝映日月,丹心热血沃新花”。一副简单的对联,讴歌了老师兢兢业业、无私奉献的精神。

  幼稚园,在不少人眼中只是照顾孩童的“育儿所”,但这位非一般的幼稚园校长却不辞劳苦,除了培育学童,更努力推动家校关系,为学生们建立一个快乐的童年,并改变他人对幼稚园老师“凑仔”的观感。有一位杰出老师,教学时特别关注中游及非华语学生,只因相比成绩突出或调皮捣蛋的学生,这群中游学生往往是最容易被忽略的。有一位爱心老师,与学生建立了信任关系后,学生愿意为了老师去努力和进步;她相信每一位学生都有不同的可能性,最重要的是让他们看到自己有机会进步。

  由《大公报》主办的第二届“香港优秀师德师风奖评选”活动颁奖典礼于6月26日顺利举行,28位获得优秀奖的教师陆续接受大公报记者访问,分享教书育人难忘事。《大公报》推出《好老师故事》系列报道,弘扬师德师风,共同说好香港教育故事。

  中华传道会基石幼稚园杨安娜校长:耐心加爱心 培育幼儿如亲子

  学前教育对儿童的成长奠定基石。投入学前教育30年,现已是中华传道会基石幼稚园校长的杨安娜,重视家校关系。老师透过家访扶助家长正确的教导模式,让学童有健康的生活环境。学生愉快健康的成长路是从事学前教育的老师最大的回馈:“学生的学习得到改善,家长对我们老师的信任,是令我最窝心的成果!”

  访问杨安娜校长当日,校内有一群学生家长聚集扭气球公仔,作为毕业礼礼物送给每名毕业生,其中一名家长见记者拍摄显得很紧张,杨两手轻柔地搭在她的双膊,与家长们有说有笑,融洽的气氛令该家长放下戒心,亦可见杨校长获得家长们的信任。杨安娜指每逢周六学校举办家长工作坊,建立家校紧密关系,“这是很重要,因每个家庭有自己的难题,家长们与老师分享凑仔经,家校建立了良好关系,让学生的学习得到改善,建立家长对老师的信任”。

  家校关系良好,师生的关系亦会延续,她说很多幼稚园生毕业后仍会与家长回来探望老师,由于校舍坐落秀茂坪屋邨,家长与学生不时经过幼稚园都会向我们打招呼问好,甚至有些家长及学生完成小学选升中学时,都会回来问我们意见。“熹熹过来我这边、琪琪望住镜头啦”,杨安娜校长对记者突然要求拍摄幼儿班,甫进入课室,她熟悉并亲切叫了每一名幼儿生的名字,记者惊讶身为校长的她都能熟悉每一名幼儿生。

  幼园资源对清贫幼童很重要

  杨安娜兴奋地说有一名幼稚园毕业生,现已就读大学,仍不时回校探访她,分享他的大学生活,分享他的初恋:“是很好呀,因为我们学校有做家访的传统,令我们与家长的关系建立得好好,我们亦知每名学生的家庭状况,所以在学生的成长路,我们是一直提供支援”。

  杨安娜指公共屋邨的家庭较多是双职父母,学生多交由祖父母照顾,很多时候祖父母过于溺爱或只循责骂方式,但学生的不当行为未能改善,家长都会向老师请教。杨表示透过老师家访,清楚了解学生的家境状况,她指有些学生的家境真的较差,可以用“家徒四壁”来形容,家里没有玩具玩、没有图书看,让老师深深体会幼稚园学校的资源对家境清贫的幼童是很重要。

  杨安娜指曾有老师家访发现学生的家庭卫生情况很差,见到地上有曱甴,老师便跟家长讲解照顾学童成长,生活环境要注重:“我们家访时曾目睹学生在攀爬窗花,我们教授婆婆的技巧,即场示范如何教导学生在家都可坐定定,守规矩做好行为。”

  了解家庭状况 解开稚童心结

  三年学前教育是短暂,杨安娜表示以往家长认为放幼童到幼稚园上学只是找人代劳凑仔,不是正规的学习。但时至今日在资讯科技发达的时代,儿童用电子产品多过与人接触沟通,不懂表达,不懂社交,变得很自我,学校的环境正是学习社交,建立同理心等价值观的地方;幼稚园没有对错,学生互相学习包容及接纳,杨校长笑说曾有婆婆向她反映,她的孙儿以校长之言反教导她,“校长话做错事是要纠正,是教的,不是骂。”

  杨安娜指从事学前教育要很坚持:“幼稚园老师由我入行至今予人观感是凑仔婆,但我们的坚持让社会知道我们的尊严,坚持我们的信念”。杨自豪地说今天幼稚园老师的专业获得社会的肯定,不再是“凑仔婆”一名,要兼顾学生的心身健康成长,老师具备耐心聆听学生的心底话,并向有需要的家长提供与子女沟通的指导。她指出学校安排学生午睡前设有“悄悄话”时段,很多时学生都与老师分享家庭轶事,曾有学生因父母吵架,返学出现情绪问题,老师了解后向其父母反映,原来只是一宗父母说话语气较重的小吵架,杨安娜指老师耐心聆听学生的“悄悄话”是很重要,化解了学生的误会和忧虑,重拾家庭的关爱。

  从事教育行业30年的杨安娜表示,好老师没有特定的标准,对幼稚园老师而言,有仁爱之心是必须的,没有爱心不能长期在幼稚园工作:“我在幼稚园都快30年,当年我毕业已立志当幼稚园老师,我希望培育小朋友开心成长,留下快乐的童年学校生活记忆”。\大公报记者 李雅雯(文)许棹杰(图、视频)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