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新闻 > 港闻 > 正文

厂商会蔡章阁中学潘晨健老师:让跌跌碰碰成为成长的养分

2025-07-04 05:01:43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潘晨健老师

  “起跑线不同不紧要,终点可以自己拣。”厂商会蔡章阁中学的潘晨健老师常将这句话挂在嘴边。这句话曾经鼓励了未考入心仪中学的他,如今成了他教育路上的座右铭,让他特别关注那些容易被忽略的中游学生,以及受社会“刻板印象”影响的非华语学生。他深信,只要学生找到自己的优势与兴趣,每一段跌跌碰碰的过程,终会成为日后的养分。

  成绩中等同学最易被忽视

  在一个典型的课堂中,成绩突出的学生容易被赞赏,调皮捣蛋的学生则常受关注,唯有那些安静、成绩中等的同学最容易被忽视。潘老师说,自己便是那种成绩不算顶尖、性格内向的中游学生,升中派位时未能考入心仪中学,曾经失落徬徨,但老师持续的鼓励与关怀,让他重拾信心。他深知那种被人“看见”的力量,因此在教学中格外愿意为中游学生花时间、给支持。

  他常说:“持续的鼓励佢就上咗去。”只要学生愿意聆听,他就愿意不断引导和尝试。他为此设计了许多具启发性的学与教活动:校本调解课程、说好中国香港师生论坛、“根植共建”项目等,让学生能在知识与生活之间找到连结,也在不同场合中发现自己的潜力与价值。

  曾有一位中五学生,平日沉默寡言、成绩平平,在课堂作文中表现出过人的观察力。潘老师不但在课堂上赞赏她,还鼓励她投稿参加调解征文比赛,并亲自修改作品、提供建议。结果她在比赛中获得全港中学组冠军,那封得奖通知书成了她人生中的第一张自信证明。自此之后,这位学生开始主动发言、参与讨论,这个改变不是来自一次考试,而是来自一次被看见与相信。

  在陪伴中游学生的同时,潘老师亦特别关注非华语学生的成长与文化融合。他记得有位非华语学生初时上课不专心,但在讨论法治议题时竟忽然专注,并展现出敏锐的见解。潘老师循机引导他参加辩论活动,并在课后陪伴练习。虽然学生最初拒绝,但潘老师没有放弃,而是持续提供机会及鼓励,等待学生准备好那一刻。毕业后,他进入律师楼工作,主动邀请潘老师见面,感谢他的鼓励与信任。这段师生情,是一种默默耕耘后的回响,也是潘老师教学生涯中的珍贵回忆。

  “师生情最重要”不是口号

  “师生之情最重要。”这句话对潘老师来说,不是口号,而是每日教学中的实践。他会在节日前亲手写卡送给学生,考试前送上手写打气字条,也常在课后静静倾听学生的烦恼。有学生将他的鼓励话语设成手机锁屏,也有班级毕业时以每人一指模制作成手工礼物送给他。这些细微却深刻的互动,让他深信,情感连结本身就是教育的一部分。

  他常说,知识只是教育的起点,真正重要的是学生在学校中能否学会做一个有理想、有判断、有承担的人。而老师的角色,就是用心陪他们走一段,让学生终有一天能自己找到方向、走得更远。

  从最初那个在升中派位时感到迷惘的学生,到如今每天面对来自不同背景的年轻同学,潘晨健老师的教学路上,每一次课后留下、每一次坚持鼓励、每一次细心倾听之中,他都种下了一点一滴的希望。那是关于信任、陪伴与可能性的教育实践,影响着他和他的学生们。\大公报记者 李慧妍(文) 何嘉骏(图)融媒组(视频)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