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林凯欣老师
“我相信每一位学生都可以进步”。从事教育生涯超过10年的天主教培圣中学林凯欣老师,曾教授过不少在学习上遇上困难的学生,有学生甚至曾失去自信而打算放弃学业。但林老师相信,每一位学生都有不同的可能性,最重要的是让他们看到自己有机会进步,不轻易放弃,从而一步步向目标迈进。
林凯欣老师在大学毕业后便投身教育界,成为一名化学及科学老师。一开始成为教师的她处理不同问题时仍有些不知所措,她回想起担任实习老师期间,在其中一班授课时见到大部分学生上课不专心,不是心不在焉就是“见周公”,甚至全班都没交作业的情况,让她倍感气馁,但也让她意识到要和学生们建立亦师亦友的关系,她形容除了在课堂期间要求学生们遵守秩序,尤其是在实验室要严格遵守规矩,课后和学生们就如同朋友般相处,当老师与学生建立了关系,学生们是愿意为了老师去努力和进步,例如愿意主动交作业的学生逐渐增加,这种改变令她印象深刻。
让学生觉得自己有进步空间
不少学生并非不想进步或努力,只是因为在成长路上遇到挫折而对自己失去期望,看不到自己的优点。林老师认为,如果每个人都用同一个目标去定义成功和失败的界线,对每一个学生都不公平,而是应该因应每个人的能力不同,为他们订立适合他们的目标,让他们觉得自己有进步空间。
她提到做班主任时曾遇到一名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自中一起无心向学,甚至经常被记缺点,不过她留意到那名学生非常热衷于打篮球,于是在要求他做好学生应有的学习责任和遵守课堂秩序的同时,亦透过“小步子”方法帮助他建立学习信心及鼓励他发展打篮球的兴趣。
林凯欣续说,该同学在中三时不再有违规行为,更代表学校参加学界篮球比赛,虽然他在中四时离校前往内地接受篮球训练,将来会否成为职业球员仍是未知之数,但她相信当初在他心中播下的价值观“坚持,永不放弃”的种子终会发芽,只要他保持信念,定能找到自己的舞台。
教育不应因经济条件而有差异
有些出身基层家庭的学生,因为经济拮据对升学造成影响,甚至不得不忍痛放弃继续升学的目标。曾经有一名中六学生向林老师说,在中六时想去海外升学,但他的家庭难以负担高昂的升学费用,令他顿时感到无助。林老师则鼓励该学生继续坚持目标,在商量后他选择先申请休学,在香港做两、三年工作储学费,最终成功大学毕业,更在当地找到一份工作。她相信教育不应因为经济条件而有所差异,每当看到学生因家庭资源不足影响学习,总会反思“作为教师自己还能多做些什么”。
林老师亦曾遇到一些学生在读完中三后因为不同原因选择离校,有些人选择修读一些专业导向课程,也有人直接出去工作,曾经有一名学生在中三离校后,在一、两年后透过社交媒体发讯息和她联络,表示自己在一家餐厅工作,并邀请她到那餐厅吃饭。林老师当下很感动,不仅是因为曾任教过的学生记得她,尽管接触的时间只有一至两年,也因为他找到了属于他自己的空间发挥。
林老师说:“可能每日要处理很多学生或者家长的问题,有时候会令自己感到气馁,但学生们也是我在教学路上坚持下去的动力。”她希望学生不要轻易放弃自己,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亮点,今日做不到不代表永远做不到,尽管每个人可能因为能力或际遇的不同,需要经历更多兜兜转转或时间才能达到自己的目标,相信今天撒下去的种子未必会立即发芽,但灌溉的养分和水分到了某个时机,终将会发芽。\大公报记者 古倬勳(文)、李宇俊(视频,相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