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新闻 > 港闻 > 正文

龙城故事❶/文具老店见证城寨与启德变迁 “龙城重建跟上时代步伐”

2025-07-09 05:01:39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嘉伦文具店东主何先生表示,龙城重建能迎合时代需求。

  编者按:

  特区政府全力拼经济、谋发展,将旧城区活化重建,注入活力,迎合时代所需。市建局2022年启动“九龙城衙前围道/贾炳达道发展计划”,提升九龙城整体环境及公共设施,配合启德发展区的整体布局发展。今年9月,重建区内的店舖拉闸待拆,重建工程预计2027年上半年展开。

  《大公报》特别推出“龙城故事”系列报道,为充满历史的九龙城旧区人情味带来延续,让重建范围内多家经营半世纪的特色店舖及“老字号”的去留带来新启发。有在该区开设40年的文具店东主转换人生轨道,表示只有改变才能赶上时代步伐,让香港继续进步;有已年过六旬的陈氏兄弟经营鱼蛋工场,虽难舍街坊情,结束已式微的工场,却是他们享受人生的开始;有在龙城区成长的第三代茶叶店掌舵人,结业清场当日将余下的茶叶回馈街坊,为三代人经营的茶叶店划上完美句号。

  1985年便扎根于九龙城(龙城)的“嘉伦文具玩具精品”,见证了该区历史转变的重要时刻,包括九龙城寨清拆、启德机场停运等。第二代店主何先生表示,文具店的黄金时期是城寨与旧机场仍在的时代:“那时机场很多办公室都会找我们订文具,亦会与城寨的行家交流行情及入货,我自小学已帮忙看店,忙起来连饭都没时间吃!”他说为满足不同顾客的需要,店舖商品种类繁多,从文具、日用品、玩具,甚至是工业用具等均有出售;从店的橱窗,至店内均摆放着琳琅满目的各式文具,每一处角落都藏着岁月的故事。\大公报记者 李宇俊、实习记者 吴咏雯(文) 李宇俊(图、视频)

  何先生忆述九龙城区的变化,他指当时开舖的时候,九龙城寨还在。那时龙岗街的街尾、乐善堂小学对面,现在是行人路和停车场,昔日全是单层的寮屋,前舖后居,一直延伸到城南道才有高楼。

  子孙三代帮衬 人情味浓

  何先生回忆,早年的九龙城充满市井气息,街市是寮屋形式的档口,密密麻麻排列着。他的文具店就在这样的环境中屹立至今,与街坊们结下深厚情谊。“很多街坊都是看着我长大的,那时候九龙城和其他区域不同,因为有启德机场,大厦只有四五层楼高,人口也不算密集,很多人是从外区来吃饭、送机。所以街坊之间经常碰面,感情特别好。”何先生笑言现在有些客人,以前是他们的妈妈带着来买东西,现在他们都成了婆婆,还会带着子孙三代来到文具店,这种有人情味的画面,实在珍贵。

  何先生还分享了许多温暖的日常:“经常有街坊着急用文具,忘记带钱,我们都放心让他们拿走;甚至有时对面邮局的人寄东西缺文具,我们也直接让他们拿着先用。”他说彼此都很熟稔,知道他们肯定会回头付款。

  访问当日,文具店离结业只有五天,很多熟客特意去“淘宝”,其中产地来自日本、台湾、英国、德国等地的文具用品特别受欢迎。大公报记者发现有不少顾客驻足观赏旧式文具,亦有客人专程从将军澳区订购心仪工业用器具;不少路过的街坊均向何先生一家热情打招呼,尽显人情味浓厚的温馨一幕。

  盼市建局划地方展出旧文具

  然而,随着城市的发展,老店也面临变迁。何先生透露大约两年前,市建局公布了重建计划,全街的店舖陆陆续续收到通知。“我们是店舖的业主,按照计划,原本应该在今年4月11日迁出,但因为货量太多,积累了几十年的货物,所以和重建局协商后,又多租了三个月,到7月11日就一定要清场交舖。”

  何先生指九龙城有很多像他的文具店一样充满历史,有些甚至已经传承了上百年。他希望市建局能划出地方陈列这些旧有的文具,通过文字、影像介绍给新一代,让他们知道香港的历史文化不是只有iPad和AI,曾经还有这些充满时代特色的东西。但目前政府没有相关安排,民间组织虽有来洽谈,但他们资源有限,只能收购一部分比较有代表性的旧物。

  纵然不捨,何先生明白旧城区活化与重建,是大势所趋:“从前香港是因为能够快速适应环境变化而发展起来的。这次龙城活化,是为了配合启德开发区,未来这里会建步行街、地下街,是城市发展的需要,从整体来看是好事,只有改变才能迎合时代需求,让香港继续进步。”何先生亦不用再兼顾文具店,可全身投入正职电脑行业的工作,父母两老终于可好好享受生活。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