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新闻 > 港闻 > 正文

规管网约车 议员倡弹性发牌

2025-07-10 05:01:30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大公报讯】记者伍轩沛报道:特区政府拟于今年内推出网约车规管框架。运输及物流局局长陈美宝早前透露,争取本月向立法会介绍规管方案,当中网约车平台、司机和车辆都会纳入规管,在保障市民出行的同时,亦要营造良性竞争环境使的士及网约车服务并存、互补和有序发展。有议员认为,网约车与的士共存没有冲突,各自仍有独立优势,但对于网约车发牌,需要更具弹性。

  陈美宝早前透露,争取本月向立法会介绍网约车规管方案。陈美宝认为,需要先凝聚各界共识,至于发出牌照数目等细节,就可以在有共识框架下讨论,政府在方面乐于多听意见,但网约车平台、司机和车辆都会纳入规管。翻查资料,网约车平台(如Uber)自2014年进入香港,但因法例要求载客取酬必须持有“出租汽车许可证”。由于相关许可证上限为1500个,根本不足以承载网约车需求,于是非法的“白牌车”开始大行其道。直到去年,政府宣布有意规管网约车,同时推进的士车队改革,提供网约功能,网约车的规管才有了框架。

  与的士“共存共生”关系

  立法会议员吴杰庄昨日接受《大公报》访问时认为,香港作为国际大都会,也立意建设成智慧城市,网约车有存在必要。普罗市民对个人化点对点交通服务一直有需求,政府启动网约平台规管研究,是回应市民出行模式转变的关键一步。他认为,网约车与的士,是一种“共存共生”的关系。的士能接街客,更能出入不少禁区,网约车不能取代;而网约车则能弥补交通繁忙时段,传统的士运力不足的问题。

  但要如何规管网约车,吴杰庄认为弹性很重要,也不能像传统发牌那样以固定数目来限制车辆数目。由于有一大部分的网约车司机仅属兼职,如果规定实数的牌照数量,万一有司机领取牌照后,实际每个月仅周末载客几天赚外快,有机会对牌照名额造成浪费,“如果规管后,市民反而更难打车了,这就不是以便民为先的方案了。”他认为,可以按照司机的驾驶时间、行驶公里数字,再结合市场数字来进行灵活的规管及发牌制度。

  立法会议员李浩然曾在接受《大公报》时表示,立法监管网约车的同时,须让的士与网约车有公平的竞争环境。的士涉及的士牌、保险等费用,而网约车的成本过低,基本没有任何门槛。李浩然称,全港有1.8万辆的士,但由于竞争激烈,3000辆的士长期被空置。他认为免除“蓝的”、“绿的”、“红的”的分区限制,容许的士可行走全港,能加强的士竞争力,更平衡两者利益冲突及符合现时的社会需要。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