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有的士业界认为,政府规管网约车后,能令的士与网约车共存。
政府最快于下周五向立法会交代规管网约车框架建议,《大公报》从多个消息来源获悉,政府拟就网约车平台、车辆及司机发出牌照,三种牌照均倾向设时限,以免将来如的士牌照般出现炒卖情况,平台及司机牌照初步倾向为期五年,不能转让。网约车数量会设上限,但具体数字未有定案。平台及司机牌照则倾向不设数量限制,但会设发牌门槛,平台需证明自己有能力及有相关经验,并有一定资金,网约车司机则需通过与的士司机相若的考试,以考取牌照。
有的士业界认为,规管能有效打击白牌车,欢迎网约车牌照设上限,认为数目可以再由社会持份者磋商。\大公报记者 曾敏捷 伍轩沛
规管网约车的方案筹备多时,预料会在近日出台。综合多个消息人士透露,规管框架会提出多个大方向,首先,网约车平台必须领牌并支付牌费,牌照期限是五年,当局审批时会考虑平台的营运及财政实力,以及在本港市场投入多少资源。当局亦会考虑利用网约车平台牌照费用,投放资源用于改善的士服务。
每个平台旗下车辆,首次登记车龄须为七年或以下,须领有牌照,政府倾向期限为不多于五年,车辆须付牌费及买商业保险。
司机须考牌 内容较的士易
网约车司机须考牌,考试内容将参考的士笔试,会较容易;本身已持有的士司机牌照者就毋须再考试。消息人士指,现有的士司机牌照日后或与网约车司机牌照设类似互认机制,容许的士司机驾驶网约车,不过持网约车司机牌照则不能驾驶的士。
另外,运输署去年称会就点对点服务进行调查,消息称,政府稍后亦将交代调查结果,初步调查发现日均八成订单为的士,两成为网约车。
有的士业界人士认为,规管能有效打击白牌车,欢迎网约车牌照设上限。的士商会“智慧出行联合商会”主席周国强表示,的士业界期望网约车发牌数量“越少越好”,会在框架出台后与业界讨论,再向政府反映。他指的士业界已逐步蜕变,包括成立的士车队,亦增加网约服务,期望政府及市民给予时间行业改善,对的士恢复信心。
议员:设立框架有必要
汽车交通运输业总工会的士司机分会主任何志强向《大公报》表示,的士服务以往每日有约100万架次,现已跌至70万架次,可见网约车服务已占据不少市场份额,从业员最关心是否“揾到食”,希望网约车规管能令的士与网约车共存,例如规定网约车收费比的士高。他认同网约车数量要设上限,认为政府须综合考虑服务需求、的士业生存空间、的士车队将于本月底投入服务等不同因素。
规管框架对于最具争议的网约车牌照数量未有定案。有人认为发数千个网约车牌照是合理,亦有人建议一万个,Uber的“叫价”是无上限。
立法会议员吴杰庄向《大公报》表示,政府为网约车规管设立框架是有必要,但认为不应为车辆发牌设上限,“很多司机都是兼职,不会天天载客,如果设数字上限,有机会规管后,市民反而打不到车,适得其反。” 他认为可按司机的驾驶时间、行驶公里数据,结合市场数字,进行灵活的规管及发牌制度。他亦认为,网约车需要考试、交保险及牌费等,可让的士及网约车经营更公平,减少争拗,也保障乘客安全。
立法会交通事务委员会委员张欣宇表示,社会及业界可先就网约车的定位达成共识,结合政府有关点对点服务的需求及供应数据,再讨论平台以及网约车数目,“若网约车的定位是补充运力,在敲定数量时应考虑两大准则,首先是不应该冲击现有运力,令现时使用点对点服务的市民很难叫车;另外网约车不应该是平台老板买些车回来让司机开,否则会与的士同质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