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私人留产所多由工会、街坊会、慈善团体等开办,收费比公立医院低。
五、六十年代,战后出现婴儿潮,但公立医院产床供应有限,妇产科医生亦不足。于是政府开设留产所,由助产士接生,坊间亦出现私人留产所,由工会、街坊会、慈善团体等开办,两者收费较医院为低,留产所遂成为基层妇女分娩的地方。
“我是在留产所出世㗎,不是在医院!”刘志强提到自己的出生,特别强调“留产所”并非外界误解的“流产所”。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九龙城,许多基层家庭都会选择到留产所分娩,而非收费昂贵的医院。在茶庄位处的南角道,当年正正设有一间留产所,刘志强笑言由出世至今,他都离不开南角道。“以前去医院,连热水、毛巾都要另外收钱,穷人家边度负担得起?”
刘家五兄弟姐妹中,除了大哥在内地出生,其余四人都在留产所诞生。“以前孕妇生完仔女休息一两个鐘就走得,简单过打个喷嚏。”他笑说,当年的留产所像社区的“集体产房”,见证了九龙城居民的出生。这种民间生育场所,如今已随时代消失,却承载着老一辈的集体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