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有学者认为香港市民有很强的消费力,店家只要不断创新求变,便能突围而出。
近期有店舖接连结业,从连锁粥店、连锁面包店以至戏院等。有经济学者认为,香港正处于经济转型,无法适应的商家被自然淘汰是正常现象,这是每一次转型都会出现的情况;但舖租太贵也是目前实体店经营的挑战,认为适当减租对店家和业主都有好处。
经济学者袁伟基接受《大公报》访问时表示,香港从转口港到工业化时期,再到多元化发展时期,每一个时期都会经历结业潮阵痛,总会有跟不上时代、或时代不再需要的产业被淘汰,短暂的结业潮并不意外,也并不代表香港“玩完”。政府统计处近日公布5月份零售业总销货价值,按年升2.4%,至313亿元,今年首五个月累计零售销售跌4%,他认为香港市道并不差。
袁伟基认为,要在转型的社会环境中突破,商户必须清楚了解定位,在新和变的过程中寻求突破,也可因应不同地区的需求来制定销售策略,“可能这款商品在沙田卖得好好,去到旺角又是否适合当区口味呢?要灵活。”
业主减租 达至双赢
袁伟基引用经济学理论“创造性破坏”,指出企业家的创新是经济增长的驱动力,而创新能够从内部不停地革新经济结构,即不断地破坏旧有的秩序和结构,同时再不断地创造新的结构。这正是香港传统行业及实体店家现时面对的处境和突破机会。
他亦提出,舖租过高是实体店面对最大的挑战,背后原因甚为复杂。业主担忧减租后回报率低,影响租值,如果是需向银行偿还贷款的业主,分分钟导致被银行“Call Loan”,被银行要求即时收回按揭贷款。他认为,店舖租得出去,远比放在手中来得实用,不减租就租不出去,是市场压力;租出去了,一方面有收入,一方面店舖能顶住压力,是双赢。
香港中文大学刘佐德全球经济及金融研究所常务所长庄太量接受《大公报》访问时指出,香港上半年首次公开发行(IPO)共集资1071亿元,按年上升7倍,跃居全球首位,这证明了金融仍是香港的经济核心。但传统行业及实体店面对较大压力,他认为,要求新求变,店舖可以了解市场需求及自身能力,例如小型店舖能以合营的形式经营,以集合更庞大的经济群组,转而打开网络市场,转变零售模式,或许能够得到机会。\大公报记者 伍轩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