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黄宝文“求新求变”,摆脱传统渔业依赖经验和天然资源的缺点,引入科技养鱼方法,令产量大增。\大公报记者黄洋港摄
香港面对经济转型的挑战,要找到机遇,必须识变求变。有新科技养殖场主人经多年努力,成功打造出以更高密度、养出更多渔获的科技养鱼法,他认为,“求新求变是必须的,踏出第一步是很重要的,不是把生意价钱压下去就叫‘变’,而是要转化传统思想,创造新事物。”
场主捐出10吨总值2000万元的鱼,给全港过千家安老院舍与部分双老及独居长者,“希望能够联合多些社会企业,一起将正能量的气氛带给社会。”\大公报记者 伍轩沛(文) 融媒组(视频)
“这鱼味道不错。”婆婆用筷子夹着鱼肉,上面冒着腾腾蒸气,放入口中,连连点头。本月3日,在荃湾一间护理安老院的晚餐是鱼肉宴,送餐车打开,肉香弥漫。“长者吃鱼,营养更容易被吸收。”驻该院的仁济护养院营养师张汉琮说,鱼类含有丰富营养,在均衡饮食中能为长者维持身体正常机能运作。鱼肉中的优质蛋白质容易被肠道消化吸收,能维持长者的肌肉力量。
老人家这天吃的罗非鱼,都是来自沙头角的“愉富农科”养殖场,养殖场于6月底至8月期间,向全港过千间安老院舍免费送鱼。养殖场负责人、60岁的黄宝文是渔民后代,家中鼓励后代上岸发展,他长大后没接手渔业,曾任职警察及房地产行业,事业有成。
屡败屡试 不断钻研
黄宝文的伯父是广州水产局研究员,他从小受伯父影响,经常看到不同种类的水产及研究。他提早退休后,机缘巧合接触到一位渔业养殖的前辈,知道养殖鱼类有稳定的市场需求,于是从1997年起到海外学习渔业技术,回港后以科技配合技术养鱼,至今25年。
要改变传统行业并不容易,科技养鱼原来需要很多基础知识,“接触不久就很后悔,后悔以前在学校上物理和生物课时,没有好好上,当时总觉得以后用不着。后来还要上夜校,恶补重新学习。”黄宝文打趣的说。
传统渔业依赖经验和天然资源,如土塘或网箱养殖,每立方米仅能养2公斤鱼。科技式养殖则通过增加含氧量、控制水温及使用过滤系统,每立方米可养75公斤的鱼,技术好时更可达120至200公斤鱼,而且在循环系统的加持下,耗水量仅为传统鱼塘的1%,经济效益显著提升。
不过,养鱼事业并非一帆风顺,2015年,黄宝文从马来西亚引入“忘不了鱼”,这种鱼原生于东南亚的森林急流,主要吃当地独有的风车果。要在香港成功饲养这种鱼不简单,他曾引入两万条鱼苗,投资近200万港元,但因餵错饲料,导致鱼苗一度“全军覆没”,“香港没有风车果,我们只好用牛油果代替”,总算令鱼存活下来。
“减价送优惠非创新改革”
他继续慢慢学习,为了在鱼池模拟大自然的急流,用造流器制造每小时二至三公里的水流。他在五、六年内不断研究养殖方法,由生态环境、调校水质,以至控制酸碱度,终于成为世界上第三个能够人工饲养此鱼种的基地。港产“忘不了鱼”一度叫价过万元,让他声名大噪。
求新求变的转型成功后,他希望回馈社会。七年前开始,他开始向长者送鱼,但鱼场规模有限,鲜鱼运送困难,过往每年只能送几百公斤的鱼。今年,他决定向社会不同的企业寻找合作,举办“岁岁有鱼”活动,在6月底至8月送出合共10吨、总值接近2000万元的鱼,数量是历年最多。
黄宝文说,香港近年面对不少挑战,他希望出一分力,与更多社会企业一起,在社会更有效带出正面气氛,为弱势群体长者送上温暖。他更希望勉励一些传统行业在逆境中寻找新机遇,“求新求变是必须的,但不能单单作为口号,要真的敢走出第一步。”他认为有些行业以为“求新求变”是送出减价优惠或买少送多,但这些并非创新改革,“由原本的20元一只鸡腿,变成送多个薯条,这些不是求新。”他认为,民间企业想求变需要政府有更多的支持,例如一些资助,而企业自身同时要脚踏实地,推动行业创新,注入新活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这次“岁岁有鱼”活动送出的鱼类品种相当丰富,包括巴丁鱼、罗非鱼、金鲈鱼、吉利鱼,以及有“淡水黄金”之称、每斤市值3000元的忘不了鱼,黄宝文说,“每一个长者都会有机会品尝忘不了鱼,我也希望他们可以吃上一口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