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近期骗徒透过即时通讯软件,随机将市民拉入群组,诱使执行简单的限时任务赚取佣金,最终骗取受害人的所有资金。
近期有骗徒随机在通讯软件把市民拉入不同伪冒旅游平台商标的通讯群组,声称只需完成刷单、点赞等任务便可赚取高额佣金,其后以不同理由威迫利诱缴付数以万计金钱,令受害人痛失积蓄,甚至有12岁男童堕入陷阱。
警方提醒市民,除了要提防不切实际的宣传话术、立即退出及检举不明群组,亦可在通讯软件设定群组邀请的权限,以防受骗。\大公报记者 古倬勳
警方在今年首五个月录得共2148宗网上求职骗案,占整体科技罪案的约16%,宗数较去年同期大幅增加92.1%,升幅为所有骗案类别之冠,涉及损失金额更比去年同期上升了近一倍至超过4.8亿元。其中刷单骗案是常见的网上求职骗案之一,5月便发生621宗,当月涉款最大宗达267万;今年4月更有一名12岁男童在玩网上游戏时收到骗徒私信,以“协助训练账号升级,每月赚取2000元”的名义诱使男童上当,当他想提现时便谎称他的账号被冻结需要付数千元解冻,最终他被骗1200元。
诱“日赚三千”制造从众效应
近期骗徒透过即时通讯软件,随机将市民拉入伪冒知名企业的群组,通常盗用Agoda、Klook、trip.com等旅游平台商标,并安排假冒专业人员操作,以“无需学历经验”、“在家工作即日出粮”等噱头,诱使受害人执行简单的限时任务赚取佣金,例如截图签到或竞争抢单,起初会发放小额佣金以博取受害人信任,骗徒同党更潜伏在群组内吹嘘“日赚三千”、“操作简单回报高”等,制造从众效应,让受害人放下戒心,骗徒其后便以“解锁高回报任务”为由要求受害人投入数千元至数十万元不等资金升级,诱导他们下载虚假网购应用程式或者在仿冒网站执行所谓“增值任务”。当受害人想提取累积收益,骗徒便会以“信用额不足”等借口拖延付款,群组管理员甚至会联同多名成员诬蔑受害人违规或“操作失误导致公司被怀疑洗黑钱”,威胁其缴交数十万元保证金否则报警,最终将受害人诈骗至分文不剩。
年约50岁的家庭主妇陈女士(化名),因为在应聘不同工作时被对方以年纪大的原因拒绝,令她感到失落,她于去年12月被不明人士加入WhatsApp电商群组,骗徒以“刷单赚佣”为名诱骗事主“做任务”,最初给予少量回报,打消陈女士的怀疑,让她其后分24次转账到指定户口,其后她被通知“操作错误”及“违规”,被要求支付“修复数据费用”,直至事主因多次大额转账被银行暂时冻结账户,才惊觉受骗并报警,最终损失逾230万港元。陈女士表示,当时被骗徒指违规,连累其他人无法赚钱而感到焦虑和沮丧,甚至一度想轻生。她坦言“边有咁大只蛤乸随街跳”,当身边的人可能被骗时,她会分享自身经历避免他们成为下一个受害者。
警方教路:设定群组邀请权限
警察临床心理学家胡展鹏指出,骗徒透过心理战术令受害人一步步进入他们的圈套,当他们投入不同任务获得小额佣金后,骗徒便诱骗他们投入更多金钱完成更多任务以提现,受害人一投入于任务中后便难以抽身,在不想血本无归时便投入更多金钱,骗徒甚至会假装关心受害人,令他们相信骗徒是唯一能帮助他们的人,但同时会在他们想提现时会以不同借口胁迫支付更多金钱,引发受害人的焦虑、内疚和恐惧的情绪,为了不想血本无归便投入更多金钱;不少受害人的教育程度高,虽然了解不同防骗资讯,但以为骗案与他们遥远而掉以轻心,因此每个人都可能成为骗徒下一个目标。
警方提醒市民,若被无故加入不明群组且标榜“旅游平台限时兼职”、“紧急任务”等关键词时,应立即检举群组并退出,同时可进入“私隐设定”将“群组邀请权限”由预设值调整为“仅限我的联络人”,亦可使用“防骗视伏器”输入可疑电话号码、网址等资料查核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