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新闻 > 港闻 > 正文

焦点新闻/龙鼓滩屯门西填海190公顷 建智绿产业港

2025-07-19 05:01:22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龙鼓滩/屯门西发展规划图

  政府公布龙鼓滩填海及屯门西地区发展规划,计划填海约190公顷,并改造约111公顷现有土地,提供合共301公顷新发展土地,以“产业导向”规划,打造“智绿产业港”,主力发展绿色及新能源、先进建造业等四个具增长潜力的核心产业,目标2028年展开龙鼓滩填海,2029年产出首批用地。发展局预计,“智绿产业港”能创造约3.5万个就业机会。

  有智库及有立法会议员欢迎政府以产业主导的规划方向,相信能为当区带来大量就业机会,建议政府可考虑片区开发模式,善用市场力量加快发展。\大公报记者 王亚毛

  政府计划在龙鼓滩及屯门西填海,并对屯门西地区重新规划。发展局建议在龙鼓滩填海145公顷、在屯门西填海45公顷,连同现有的111公顷,项目合共可提供301公顷新发展用地,当中近六成用地将用作发展四个具有增长潜力的核心产业,包括绿色及新能源、先进建造业、循环经济,以及现代物流业及内河码头,每个产业分别占地约32至54公顷。

  龙鼓滩将主力发展绿色/新能源、先进建造业,屯门西地区则发展循环经济和现代物流业/内河码头,政府希望充分利用龙鼓滩/屯门西独特地理优势及便利的交通网络,并采用现代化的园区式发展,为四大产业形成高效及高联系的群聚效应,与区内现有作业产生协同效应。

  发展局提交立法会文件指出,绿色/新能源产业可考虑绿色及新能源的储存和制造设施,如生物柴油、绿色甲醇、绿氨和液化氢等;先进建造业则包括本地先进建造技术的研发、测试、认证、生产及储存,如设置“组装合成”建筑法、“机电装备合成法”等;循环经济产业则会协助本地绿色科技产业,将研究成果转化为具有商业价值的市场产品,例如声学超材料产品等,将本地废料升级再造成高价值产品。

  发展局发言人表示,龙鼓滩的填海面积约145公顷,较最初建议的填海方案减少三分之一,希望保留部分天然海岸线,填海范围亦避开了龙鼓滩村对出的海面,减少对村民的影响。同时内河码头内港的填海面积会由40公顷轻微上调至约45公顷,以提供足够的沿海地段供产业发展。

  产业导向 不建住宅

  发展局透露,早前曾考虑屯门西地区的规划以住宅发展为主,经考虑持份者和业界意见后,当局认为应善用屯门西地区的地理优势,提供更多空间以发展不同产业,同时认为若发展住宅,未必能与周围的产业用途兼容,而产业发展可能产生的气味、噪音、空气质素等问题亦会影响民居。此外,在屯门西地区发展住宅的潜力亦受到机场高度限制所限,故认为该处应集中产业发展。

  发展局建议将屯门公众货物装卸区搬至屯门西填海区,借此集中产业用地,并释放屯门第16区约4公顷土地,作住宅、社区设施、休憩用地等与邻近非工业地区具兼容性的用途。

  发展局表示,对该区的发展及融资模式持开放态度,会观察市场参与兴趣,又指若市场态度审慎,政府会承担填海工程。由于龙鼓滩及屯门西水体不深,相信填海工程不太难,整体造价不会太高,预计公众咨询结束后再作估算。

  团结香港基金副总裁兼公共政策研究院执行总监叶文祺表示,“智绿产业港”的定位及选址适切,与周边土地用途协调,契合香港未来在新能源、先进建造业、绿色循环经济及现代物流业的发展需求,同时“智绿产业港”远离屯门市中心,对大多数居民影响轻微,其选址充分利用海湾优势,通过海路运输原材料,显著降低运输成本。

  议员倡采片区开发

  工联会立法会议员陆颂雄向大公报表示,欢迎以产业主导规划龙鼓滩/屯门西地区,避免过多人口会导致屯门区过于挤迫,并相信能为当区带来大量就业机会。他认为在众多产业发展规划下,需要大量物流或交通支持,望能够做好交通配套,同时希望除产业发展外,能预留少量空间增设部分康体用途和旅游设施等,丰富区内其他设施。

  工程界立法会议员卢伟国表示,本港建造业近年多了采用组装合成法,而且越做越好,很需要一个交通便利、驳通海路陆路的建造业产业园。他建议政府可考虑片区开发模式,与私人产业界共同开发龙鼓滩/屯门西,善用市场力量加快发展。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