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新闻 > 港闻 > 正文

粤港澳消委会 发跨境网购提示

2025-07-23 05:01:21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越来越多港人习惯透过网购平台从内地购买商品,安排集运及到自提点收货,增加了消费风险。\大公报记者麦润田摄

  近年越来越多香港人透过网购平台从内地购买商品,然而部分内地商品受内地政策法规、物流成本、商品性质等因素影响,只作内地市场销售,本地消费者透过网购购买内销商品,多数会安排集运,令网购步骤和运输过程延长,增加了消费风险。

  粤港澳三地的消委会昨日(22日)联合发出五项消费提示(见表),提醒消费者网购内销商品时应格外注意,保障自身权益。\大公报记者 古倬勳

  随着粤港澳大湾区融合发展,愈来愈多港澳居民透过跨境网购平台购买内地商品,为协助港澳消费者更了解内地相关法律法规,加强维护自身消费权益的意识,广东省、香港及澳门的消委会昨日联合发出消费提示。消费提示指出,港澳与内地对产品标准及规定各有不同,如产品标签说明、品质标准要求等,消费者应在购买前仔细查阅产品的详细资料、功能说明等资讯,考虑是否符合自身需求,避免收货后引起消费纠纷。

  宜选允许开箱验货集运仓

  消费提示指出,跨境网购涉及多个环节,包括商户发货、内地物流运输、集运仓代收及暂存、跨境运输等,集运仓一般只会检查包裹外层包装的完整性,若消费者在签收时发现商品出现破损等问题,或因责任难以界定而陷入多方互相推诿的困境,消费者应尽可能在运输过程中检查商品的状况。若购买贵重、易碎等商品时,可优先选择能提供开箱验货服务的集运仓,或额外购买“开箱拍照”等服务。

  生鲜产品送递增食安风险

  由于内销商品到达集运仓后的后续物流安排需由消费者自行处理,即使因商品出现品质问题而决定退货,商户亦可能会拒绝承担跨境运费;消费者应优先选择提供退货运费保险的商品,在选购有较大机会退货或体积较大的商品时,可事先与商户协商出现品质问题时的退款方案。消费者应保留订单资讯和客服纪录,一旦发生消费纠纷,可先向相关网购平台申请介入处理,若无法解决,可向所属地区的消委会或粤港澳大湾区消费投诉转办平台作投诉。

  近期更有商户在内地网购平台售卖生蠔、刺身等海鲜,并声称“包邮到港”,售价由20多至100多元人民币不等,有商户表示产品在运输途中无法避免自然解冻,或者声称根据法例不支持七天无条件退货或拒收。一些急冻海鲜在买家签收后,才被发现冰袋已融化,袋内海鲜或已变质,引发食安风险。

  最近甚至有青少年网购烟雾弹,其后因涉嫌管有爆炸品被捕。提示指出,跨境网购涉及海关监管,港澳消费者在购买内销商品时,需留意是否属于禁止出境或入境的物品(如生鲜食品、活生动植物等),查询免税范围和免税额,避免因不熟悉内地政策而引致额外费用或损失;香港消费者应查阅香港海关网站了解关于进出口管制的相关资讯,避免因购入受管制物品而触犯法律。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