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鲁风养病的石屋位于新界大屿山昂坪宝莲寺后山。
大屿山,这座香港最大的岛屿,素以山林幽静、寺庙古刹闻名于世。可是在战火纷飞的抗战时期,这片宁静海岛曾上演一幕幕惊心动魄、互相守护的故事。八十多年后,东江纵队港九大队副大队长鲁风之子鲁慧接受大公报记者专访,将父亲当年在大屿山民众相助下脱险的经历娓娓道来。
副大队长鲁风栖身庵寺养病
“父母很少谈及过去的事,只记得小时候母亲说父亲曾出家做过和尚,我当时不明所以。直到长大读到他们的回忆录,才真正理解这段往事。”鲁慧说。
1942年初,东江纵队港九大队成立,作为副大队长的鲁风长期战斗于前线,最终积劳成疾,患上肺结核。1943年夏,经港九大队大屿山中队政治指导员陈亮明安排,鲁风被安置在大屿山地塘仔尼姑庵,化名“何方来”,由法号“了见”的尼姑主持照料,姑侄相称。
虽然了见并不清楚鲁风的真实背景,但得知他所属队伍曾驱逐土匪、参与抗日,对其心存敬意。庵内其他人对“何方来”的来历有所疑虑,了见便试探其立场,鲁风未明言,只反问她对抗日的看法。了见坚定回应:“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鲁风则说:“全国人民,应不分贫富贵贱、男女老少,都要共同抗日。”
无惧军刀架颈 拒出卖游击队
翌年,大屿山遭日军扫荡,消息传来,了见机警地将鲁风转送至宝莲禅寺。住持筏可大师助他剃发乔装成僧人,准备应对之策。不久,日军突袭大雄宝殿搜捕游击队员,鲁风与百馀名僧尼信众正在听经,散场时欲趁乱离开,却目睹日军冲进方丈室,对筏可大师拳脚相加,威逼“何先生”下落。筏可大师受尽折磨依旧守口如瓶,面对军刀架颈的威胁,依然坚称不知情。最终,日军未能得逞,鲁风得以脱险。
“那时现场有百多人,凡有一人指认,父亲恐怕就无法存活。”谈及这段往事,鲁慧眼含热泪感慨道。2018年他重访宝莲禅寺时,见到了当年的见证者释智慧法师,“他虽病重,仍带我去看父亲当年脱困的地方。”
至今,鲁风当年养病栖身的石屋遗址,仍静默矗立于宝莲寺后山,见证大屿山民众与港九大队在艰难岁月中守望相助的抗日情怀。\大公报记者 李慧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