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新闻 > 港闻 > 正文

新闻故事/北角店舖翻新 烟火气依旧

2025-07-27 05:01:39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吴永顺表示,皇都戏院的飞拱与壁画将会保存。/大公报记者梁少仪摄

  今年初启用的北角东岸板道,为这片老城区注入崭新活力。海滨长廊不仅成为街坊散步首选,更吸引跨区游客专程前来打卡,顺道探访周边新商场与老街巷。人潮涌入内街,让这座历史悠久的社区焕发蓬勃朝气。

  与此同时,多座承载半世纪记忆的地标建筑正悄然蜕变。继皇都戏院、新光戏院转型后,华丰国货与新都城百货两间老字号商场也展开大规模装修。面对社区变迁,老居民难掩感慨;但熟悉当地的建筑师指出,北角并非“推土机式”重建,街道肌理与生活脉络依然完整,相信小街小店的独特韵味将长存。\大公报记者 王亚毛 梁少仪

  屹立北角五十馀载的新都城百货,七月起暂停营业进行翻新。闭店前三个月推出的清仓优惠,吸引大批市民前来扫货。“虽有不捨,更期待蜕变后的新面貌。”在商场经营手袋摊位的阿英,见证北角多座地标陆续改建,她豁达道:“老建筑总需修缮,时代变迁在所难免。”

  对街的华丰国货仍保留上世纪装潢风格,从茶叶烟酒到翡翠陶瓷应有尽有。墙上“低至二五折”的鲜红标语,昭示着这座老商场即将迎来的转型。尽管外墙已搭起施工棚架,老主顾们仍熟门熟路地前来寻宝。

  “懂得淘货的人,总能在华丰找到惊喜。”居于北角三十年的陈先生感叹,现今年轻人偏爱铜锣湾大型商场,但这类传统百货承载着他们这代人的童年记忆:“儿时娱乐少,最盼父母带逛华丰,那些琳琅满目的商品总让人看不够。如今百货老了,我们也老了,但每次来挑些日用品,仍能重温当年的雀跃心情。”

  街坊盼改造带动社区经济

  洋溢市井风情的春秧街上,电车叮当穿过露天街市,老街坊与摊贩讨价还价的场景,构成北角独特风景线。这片素有“小上海”、“小福建”之称的社区,曾因移民汇聚而百货林立、戏院兴盛,如今随时代洪流逐渐转型。

  有“粤剧圣殿”之誉的新光戏院三月落幕后,将改建为教堂与社区会堂;一级历史建筑皇都戏院在保留标志性飞拱与浮雕前提下,周边将兴建新型住宅与商场。在戏院对面经营生果摊的林小姐回忆:“皇都后期观众寥寥,或许是经济不景致经营困难。希望新项目能带动周边生意,让我们这些小商户也受惠。”

  建筑师称北角有机更新

  在北角工作二十馀年的资深建筑师吴永顺见证社区变迁:“北角的改变是渐进式的,没有大规模清拆,而是随建筑自然老化逐步更替。”他举例北角邨由公屋变豪宅属例外,多数区域仍保持原有街道网络。

  “英皇道上有半世纪老唐楼,也有千禧年新厦,这种新旧并存正是北角特色。”吴永顺强调,虽然华丰、新都城等老建筑外壳保留,但内部机能必然随时代调整:“就像中环街市,建筑虽在,功能已转型。城市不该冻结在某个时空,重要的是维持街道生态──主干道连锁店与横街小舖共生的模式,正是北角魅力所在。”

  海滨步道串联城市活力

  东岸板道的开通为北角增添滨海廊道,向西可达坚尼地城,东至筲箕湾,强化区域连结性。吴永顺认为,这种“步行友善”的街区特质将持续:“在北角,转角就能买到所需杂货的生活模式,正是它历久弥新的关键。”随着新旧元素交融,这片老社区正书写着属于廿一世纪的篇章。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