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港九大队基本情况
“这是一段香港年轻人应该知道的历史。”90岁抗战老兵林珍说。
1941年12月25日,无数香港居民在黑暗、愤怒中度过不眠之夜。日军全面进攻香港,时任香港总督杨慕琦当晚与日军代表在半岛酒店签订了承认投降的《停战协议》,沦为战俘。香港沦陷,进入“三年零八个月的黑暗岁月”。
东江纵队港九大队成为香港抗战中的坚强堡垒。1942年2月3日,东纵港九大队在西贡黄毛应村的教堂宣告成立,其后改称港九独立大队──在那段苦难岁月中,这是香港唯一一支自始至终、成建制坚持抗战的武装力量。
组织“秘密大营救”,组建情报网支援盟军;港九大队隐蔽斗争,灵活游击,直至日本投降……他们当中许多队员都是香港本地子弟兵。香港史专家刘蜀永对此做了长期研究:“卫国保家,他们是香港抗战的中流砥柱”!
“作好应变的准备,一旦战事发生,立即派部队进入港九地区,开展敌后游击战争。”在日军大举进攻香港前夕,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前身)1941年11月底已接到指示。12月,该部队第三大队、第五大队共派出八支武工队迅速挺进九龙、新界地区,深入各个村庄,武装群众,肃清土匪,组建多个抗日游击基地,不断扩大队伍。锋利的尖刀,已深深插入日寇的心脏。
海陆并举 战绩辉煌 屡挫日军
1942年1月下旬,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改编为广东人民抗日游击总队,并将几支在港武工队统一组成港九大队。2月3日,港九大队在新界西贡黄毛应村成立;蔡国樑任大队长,陈达明任政委,黄高阳任政训室主任。大队下面先后设有短枪队、长枪队、大屿山中队、沙头角中队、西贡中队、海上中队、市区中队、元朗中队等等;海陆并举,痛击日寇。
“多打小仗、打巧仗,短枪队神出鬼没,时聚时散。”东江纵队司令曾生回忆:“在港九这个地域狭小,回旋余地不大,而又是敌人军警林立的地区,港九大队进行的游击战争,主要采取隐蔽斗争的形式,着重发挥短枪队机动灵活的特点,运用奇袭、伏击等游击战术打击敌人。”
据不完全统计,港九大队击毙日军100余名,毙伤汉奸、伪警及间谍等70余名,俘虏、受降日伪军600余名;炸毁日军飞机1架,缴获长短枪支550余支、机枪60余挺(包括英军弃械)、炮6门,缴获敌船至少33艘,击沉4艘,并缴获大批弹药。短枪队英雄人物辈出,当中较知名的,有屡屡奇袭歼敌的“孤胆英雄”、西贡区沙田短枪队副队长刘黑仔(刘锦进)。
日军开辟了从广州经香港、汕头至台湾的海上运输线,运送武器及战略物资。港九大队组建海上队,尽管只有简陋装备,武力悬殊,“小船打大船”却屡建奇功,被誉为中国的“土海军”。在3年多的海上游击战中,据不完全统计,港九大队海上中队与护航大队一起,驰骋在南海之滨,共击沉敌船7艘,俘获43艘,击毙日寇52人、俘36人,日寇溺亡40余人,击毙伪军近百人、俘50余人,缴获轻机枪5挺、步枪50支、山炮1门及大批物资。
“在那三年零八个月,香港有这样一支队伍存在。这支队伍里的大部分,可能90%都是香港本地人,这就是香港的人民子弟兵。”东江纵队历史研究会秘书长黄文庄告诉记者,港九大队为当时的民众做了很多好事,他们把深圳游击区的种子带来香港,教村民种植,还教会了村民识字、唱歌。
学者:有效干扰日军战略部署
“作为中共领导的抗日游击队,港九大队的作战目的十分明确,就是卫国保家,保卫中国,保卫中华民族。”香港地方志中心总编辑、香港史专家刘蜀永接受《大公报》访问时表示,港九大队是以香港新界原居民子弟为主、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组成的游击队,是香港抗战的中流砥柱。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香港战略地位重要,是日军在太平洋的转运枢纽和海军中继站。港九大队在这战略要地开展游击战,有效地干扰了日军的战略部署。
港九大队在港开展的“秘密大营救”行动,被大文学家茅盾形容为“抗战以来最伟大的抢救工作”。1941年初,众多文化名人从桂林、重庆、昆明、上海等地转移到香港。日军占领香港后,这些文化名人面临重大危机,中共中央把抢救这一群体作为一项重要任务交给八路军驻港办事处。从1942年元旦起,“秘密大营救”历时11个月,先后救出民主人士、文化人士、知识青年及其家属约800人,包括:宋庆龄、何香凝、柳亚子、茅盾、邹韬奋、梁漱溟、夏衍、胡风、千家驹、梅兰芳、蔡楚生、胡蝶等,无一伤亡,无一被捕。
营救同胞,也营救盟军。1944年2月,中美空军混合团空军飞行员指挥兼教官克尔中尉(Lt. Donald W. Kerr)在执行任务期间,其战机在香港被日军击落,他亦不幸中弹受伤,跳伞逃生。落地后被当时港九大队的小交通员李石所救。港九大队在敌人严密包围中,带着克尔东躲西藏,历尽艰险,最终克尔安全返回美军在广西桂林的基地。
前仆后继 逾一百一十五名烈士捐躯
日占期间,港九大队至少有115名烈士为保卫香港献出了宝贵的生命。1998年12月28日,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隆重举行了“原东江纵队港九独立大队阵亡战士名册安放仪式”。时任行政长官董建华亲自将港九大队牺牲的115名烈士名册安放在香港大会堂供市民凭吊,并宣布:“港九大队是香港沦陷时期一支正式的武装部队,在保卫香港的战斗中作出了重大贡献。”
“我们应该学习港九大队前仆后继、视死如归的抗战精神,他们是为中国而战,为中华民族而战,他们是中华民族的英雄!”刘蜀永说。
“这是一段香港年轻人应该知道的历史。”已90岁的原东江纵队港九独立大队老游击战士联谊会会长林珍八岁时便在后方协助进行“纸弹战”,在游击队员们自建的简易“印刷工坊”,带着其他“小鬼”印刷抗日文宣,将共产党抗日理念的“星星之火”,送至香港的大街小巷,许多如她一般的小小交通员,在“情报战”中发挥自己的力量。
林珍寄语香港的新一代能够传承先辈们的爱国主义精神,让这段光辉历史永远照耀着香港的未来。
一人一句忆述东纵
希望港青能传承爱国主义精神
原东纵港九独立大队老游击战士联谊会会长林珍:
这是一段香港年轻人应该知道的历史!寄语香港的新一代能够传承先辈们的爱国主义精神,为“一国两制”的伟大实践行稳致远贡献力量。
港九大队在抗日中扮演重要角色
全国政协委员、岭南大学香港与华南历史研究部主任、
香港地方志中心总编辑刘智鹏:
香港是全国唯一在日占沦陷期间仍然坚持抵抗作战的城市,而港九独立大队在当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希望梅窝能建一座英雄纪念碑
大屿山梅窝农牧职工会离岛办事处主任温来喜:
希望在我有生之年,能见到梅窝建一座英雄纪念碑。那些为保护游击队而牺牲的百姓,他们的英勇不屈值得永远铭记。
港九大队事迹是珍贵历史遗产
香港地方志中心总编辑、香港史专家刘蜀永:
香港沦陷期间,港九大队坚持抗日的英雄事迹体现出中国共产党在反抗外来侵略和民族复兴方面的历史担当,体现出港人的爱国传统,是香港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