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新闻 > 港闻 > 正文

中大揭11种蟹致敏原 有助推动食物敏感精准诊断

2025-07-28 05:01:38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中大研究发现11种与蟹过敏相关的致敏原,图左为松叶蟹,右为帝王蟹。\大公报记者江凌风摄

  食蟹过敏患者,是否注定无法品尝蟹的滋味?那又未必。香港中文大学(中大)医学院公布了一项最新研究,针对市面上六种最常食用的蟹测试出11种蟹致敏原及其不同的抗原表位同源性和致敏性,其中8种致敏原更是首次发现。研究团队还找出皇帝蟹独有的致敏原苹果酸脱氢酶(MDH),有助推动食物敏感的精准诊断。

  是项研究能帮助海鲜过敏患者能够在指导下进食不同的海鲜,以改善营养摄取和生活质素,换言之,有些食蟹过敏患者,或许只对一个或一部分蟹致敏原有反应,若有的品种蟹没有相关过敏源,意味着该患者可以食用。\大公报记者 江凌风

  贝类过敏是本港青少年和成人出现过敏性休克的主要食物过敏成因,而蟹是继虾之后第二普遍的致敏原,过敏反应包括荨麻疹、血管性水肿、喘鸣,严重可导致过敏性休克。

  中大团队从六种常见蟹(花蟹、蓝花蟹、青蟹、松叶蟹、大闸蟹及皇帝蟹)的蟹钳中抽取蟹肉,萃取其肌肉蛋白以配合64名蟹过敏患者的血清样本进行致敏原分析,成功测试出11种蟹致敏原及其不同的抗原表位同源性和致敏性,首次发现的8种致敏原分别为:醛缩酶(ALD)、糖原磷酸化酶(GP)、血蓝蛋白(HC)、热休克蛋白质(HSP)、苹果酸去氢酶(MDH)、肌球蛋白重链(MHC)、磷酸葡萄糖变位酶(PGM)及副肌凝蛋白(PM)。

  皇帝蟹独有致敏原首次发现

  由于皇帝蟹在生物分类中不属于螃蟹,团队独立为其进行特异性过敏原鉴定,锁定苹果酸脱氢酶(MDH)为其独有的致敏原,并于世界卫生组织和国际免疫学联盟致敏原命名资料库中注册为Para c 11。

  中大生命科学学院荣休教授朱嘉濠补充:“虽然螃蟹的肌肉蛋白中同时存在苹果酸脱氢酶,但我们发现皇帝蟹的苹果酸脱氢酶致敏率高达41%,首次识辨出皇帝蟹独有的致敏原。”

  雅丽氏何妙龄那打素慈善基金会儿科教授、中大医学院儿科学系教授梁廷勳表示:“由于一般人开始食蟹的时间较鱼或虾迟,因此通常会在年纪较大时才发现有蟹过敏,加上部分鱼或虾过敏患者会随年龄增长对此两类海鲜产生耐受性,因此在成人群组中,蟹过敏比虾过敏更常见。”这便可以解释为什么有人吃白灼虾或者自助餐厅的长脚蟹(一般而言为帝王蟹)不过敏,但吃花蟹就出现过敏反应,有的人反之亦然,甚至食物的烹饪方式亦会对过敏风险产生影响。中大医学院儿科学系研究助理教授卫懿欣博士补充,生蟹中的部分致敏原高温烹饪后可能使其变质降低致敏性;但部分蛋白经烹饪后可能重组,反而增强致敏性。

  梁廷勳教授呼吁,过敏风险高人群,如鼻敏感患者、易生湿疹人群、有海鲜过敏史者食用蟹类,尤其是生蟹或皇帝蟹时需谨慎,首次尝试应少量食用并观察反应,警惕交叉过敏。此外,3至4岁之前的小童尽量不要吃生食,食用煮熟的食物确保安全。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