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香港抗战及海防博物馆前身是鲤鱼门军营。
在熙来攘往的闹市一角、宾客如潮的高级酒店、学子更迭的书院里,谁会察觉这些建筑物中曾上演过抗战可歌可泣的悲壮历史?近百年前日本侵华,香港未能幸免,饱受摧残。随着岁月流逝,见证当年战乱的幸存者已经寥寥无几,而本港一些经历了三年零八个月至暗时刻和战争岁月幸存下来的建筑物,像“活化石”一样,提醒太平盛世的人们,不要忘记历史,应铭记牺牲的抗战烈士,珍惜得来不易的和平。\大公报记者 余风(文、图) 余风、融媒组(视频)
步入香港抗战及海防博物馆的接待大楼,右侧墙上肃穆庄重展示115个东江纵队港九独立大队阵亡战士名册,旁边为特区政府授予大队的嘉奖状覆制品,彰显对英烈的敬意。这座承载厚重历史记忆的场馆,前身是旧鲤鱼门炮台及军营,2016年其中三幢历史建筑列为香港法定古蹟,在1941至1945年香港抗日期间发挥重要作用。
上址始建于1887年,由当时的工程兵设计,其主体建筑堡垒构造独特,建造时先挖出鲤鱼门岬角最高点约7000平方米泥土,打造露天中央广场,并在四周打通18间地下室作为营房、弹药库等,最后填回泥土,仅留通风和采光的垂直通道,整个堡垒几乎隐于地下。炮台设施除堡垒外,还有中央炮台、西炮台及布伦南鱼雷发射站等,各炮台射程不同,配合鱼雷发射站,能全方位覆盖并守卫鲤鱼门海峡,曾是香港最重要的海防工事之一。
1941年12月,日军进攻香港,鲤鱼门炮台作为重要海防工事,其配备的多座炮台、“隐没式”大炮等武器,和周边的沟堡、壕沟等防御设施,构成坚实的防御体系。守军依靠这些设施多次击退日军海上突袭,在一定程度上拖延日军的入侵,借扼守维港东面海道,阻止日军从魔鬼山经鲤鱼门进入维多利亚港。
探射灯台伤亡重 死了一个上一个
“探射灯台伤亡惨重,人员为操作探射灯,遭到对岸日军集中火力打击,所以派一个人上去,重伤死了,第二个再上去。”从事本土历史研究的海滨文化导赏会前主席(创会)吴力波为博物馆的导赏员,深入研究上址历史,指出探射灯台是1941年12月18日深夜至19日凌晨渡海战斗的遗迹,因其目标明显,操作人员如上“行刑台”,伤亡惨重。上址为香港保卫战一个重要战场,周边的墙布满子弹孔,可看到当年战情的惨烈。
尽管炮台守军奋力抵抗,最终还是于1941年12月19日被日军攻占。香港光复后,该要塞不再是战略要点,军事防御功能弱化,成为了操练场,再也听不到枪炮和厮杀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