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英皇书院当年借出场地进行募捐,以实际行动支持抗日活动。
在港岛西半山的般咸道,有座古色古香的百年建筑物──英皇书院,以红砖墙建成的外貌,在抗战历史中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其校舍建筑风格独特,属于爱德华时代新古典主义风格的英式学校建筑,底层庭院、拱门回廊及门口的麻石圆柱,无一不彰显历史的厚重感,该校校舍于2011年被列为古蹟。
1941年,香港保卫战爆发,宁静的校园吹进战争的硝烟。由于校内设立由首任校长莫理士引进的圣约翰救伤队,英皇书院的校舍成为支援抗敌的急救站,无数受伤的战士得到及时救治,为保卫香港贡献力量。但在战火的侵袭下,书院遭受严重破坏,战后不得不进行大规模修缮。
青葱校园沦为日军马厩
日军占领香港期间,英皇书院曾被日军征用,成为饲养军用骡马的马厩。原本充满朗朗书声的校园,迴荡着日军的咆哮和骡马的嘶鸣,校园的宁静与美好被彻底打破。然而,即使在如此艰难的环境下,香港人民的抗日热血从未冷却,吴力波指当时民间发起不少筹款行动,形式以商业化包装,例如以卖饭券作筹款的“一碗饭运动”,甚至连石塘咀的“红牌阿姑”亦办歌唱比赛等筹款,燃烧的是中华儿女捍卫民族命运的一团火,英皇书院当年以实际行动支持,借出场地进行募捐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