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图:科大研发人工智能医疗平台Smartcare,将在校内医疗中心率先试用。;右图:有份开发Smartcare的郑诚毅医生(左),指系统可减轻文书工作量,让医生专注与病人沟通。
香港医疗体系负荷沉重,据统计,超过70%青年医生过度劳累,近20%甚至出现抑郁症状;75%的医生表示,繁重的文书工作亦让他们产生严重职业倦怠。由香港科技大学科研团队研发的人工智能医疗平台SmartCare系统,以简化临床治理流程、改善医患沟通及支援医学教育为核心目标,日后或能有效缓解医护的行政文书压力。
SmartCare先导计划目前在科大医务所展开,为期六个月,冀为超过1.5万名学生及教职员等提供更优质的医疗服务,全体师生及校内人员可以参与体验并提供意见。\大公报记者 江凌风(文﹑图)
半年料服务逾1.5万人
SmartCare由科大计算机科学及工程学系助理教授暨Smart Lab主任陈浩研发,此系统建基于早前科大研发、全球最大型的医学界多模态语言模型MedDr发展而成。系统具备两文三语实时转换功能,更设有“虚拟患者”功能,可提供模拟诊症咨询和即时AI反馈,日后有望可应用于医学教育,该模块正在申请专利。
作为一站式AI医疗平台,SmartCare功能包括智能预约、分流、减轻医生记录病人情况工作量等。
诊前患者透过扫描二维码,经文字或语音输入填写就诊原因、病史及症状等;平台之后亦配合智能分流系统,有助护士理顺分流流程。平台的Al驱动医疗咨询助理通过实时语音输入功能,减少医生在诊症时繁琐的文字输入工作。
诊后,平台可以自动生成30多种类型的医疗文件,包括转介信、处方及医生纸等,AI聊天系统可以跟进病人诊症后的病况,减轻医疗人员行政负荷。
陈浩介绍,SmartCare的实时语音识别转化准确率为96.2%,AI智能记录功能平均需时3.2秒,准确率为97.7%;生成智能文档平均需时5.7秒,准确率为98.3%。他分享,研发期间团队收集了500万份数据样本训练AI大模型,所有的数据在医院内部处理,没有收集患者任何可识别的隐私;软件和代码开发遵循基本流程和规范,保证安全性和可塑性。
医生省三分一诊断时间
在科大保健中心执业的注册西医、SmartCare行政总裁兼联合创办人郑毅诚表示,SmartCare助医生减省三分一的诊断时间,“看症过程中,医生不用再一直对着屏幕打字,医患之间互动沟通性更强,将更多时间留给病人,从而提供以病人为本的医疗服务。”
郑毅诚认为,AI不会取代医护人员,因为最后的诊断结果需要专业的医护人员评估后再交给患者。
科大在今年五月促成一项三方合作协议,由科大培育的两家医疗初创公司,包括以病人为本的智能诊症系统SmartCare及非接触式生命体征监测技术PanopticAl公司将与港怡医院合作,提供一套整合方案医疗平台,以在位于金钟、全新的港怡日间医疗中心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