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新闻 > 港闻 > 正文

抗战岁月 秘密大营救/东纵后人:保家卫国,港人从未缺席

2025-07-30 05:01:32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左图:陈凯伦的母亲巢湘玲(左)与父亲陈亮明(右)。右图:陈凯伦身后的大树旁,正是她母亲巢湘玲当年的情报站所在地。

  在中国抗战的历史长卷中,香港虽沦陷于日寇之手,但香港市民从未屈服,一直用不同方式奋勇抗战。

  80多年前,一场文化名人大营救震惊世人。中共地下党员与爱国青年巧妙配合,将800多位文化名人、民主人士安全送出香港,创造了一齣救亡奇迹。

  从放哨的少年到参与秘密行动的战士,香港市民积极投身抗战,他们的故事见证着这片土地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正如东纵后人所说:保家卫国,香港人从未缺席!\大公报记者 李慧妍(文) 麦润田(图) 融媒组(视频)

  “我们东纵后人,就是不能让人给看扁了。”《大公报》记者第一次跟陈凯伦女士长谈,是在去往长洲的渡轮上,当日香港发出黄雨警报,风高浪急,74岁的陈女士握着记者的手侃侃而谈。

  父母投身抗日 战火共谐连理

  “我身体跟我母亲一样好。”陈凯伦说,“她刚生完姐姐12天就被日军关入监狱,虽受尽折磨,却也幸运的没有落下病根,96岁才离世。”船舱外电闪雷鸣,陈凯伦说得云淡风轻。

  陈凯伦的母亲巢湘玲,自幼追随哥哥参与抗日救亡运动。哥哥于港督府工作,同时作为一名中共地下党员,他的家也成为了粤南省委的联络点。省委同志们来开会时,十几岁的巢湘玲假装周围玩耍,帮手放哨。当被问及母亲做这些工作时的确切年龄时,陈凯伦笑着说,由于当时的法律规定,16岁以下被抓不会入罪,所以母亲“16岁”了好多年,以至于最后不太记得自己的确切年纪。

  1939年,在抗日战争最高潮时,香港学生赈济会组织大批香港青年,北上湛江等地宣传抗日。在此团中,巢湘玲与来自长洲的抗日青年陈亮明相识,后结为夫妻。1941年,日军占领香港不久,身为地下党员的两人便分别参与了秘密大营救。

  扮外甥女 送名导蔡楚生撤离

  巢湘玲接到任务,要协助陈曼云(党内同志)掩护著名导演蔡楚生撤出香港。当时蔡楚生已在港执导多部影剧,是岛中名人,易被认出,处境十分危险,要求巢湘玲尽快将其护送至九龙,再由其他同志转移内地。作为电影导演的蔡楚生深谙化妆之道,他将自己扮成一位失明老人,认作巢湘玲的舅舅,陈曼云则“饰演”大家姐。“两姐妹”自幼丧母,由舅舅抚养长大,如今战事爆发,舅舅失业,按照当局“归乡运动”的要求,一起疏散回乡。

  几天后,陈曼云带巢湘玲来到筲箕湾小巷中一间已经停业的藤店里,见到“舅舅”时,巢湘玲知道,该是自己“出场”了。三人混入难民人群,队伍庞大而沉默。每到哨岗,“大家姐”便向前用日语与日军攀谈,分散敌人的注意后,巢湘玲便趁机从旁混过去。一些“伪警察”见到家姐会日语,便也不敢轻易刁难。最终幸运地将“舅舅”送至指定码头。

  当时全港的地下党就是这样分批将800位文化名人、民主人士等送出香港,“由于是秘密大营救,有些人甚至都不知道自己护送的人是谁,他们下一段谁来接应,如何成行,这些都是绝不能问,也绝不能说的秘密。”陈凯伦说。

  在日寇司令部旁设情报站

  走在长洲错综复杂的小巷里,陈凯伦健步如飞,突然在一颗大树旁停下,神秘地说:“这棵树旁边就是母亲的情报站,虽然老房拆了,但她认得这棵树。”陈凯伦又指了指左边30米处的红色建筑:“那边就是日军的司令部。你知道为什么要将情报站设置到司令部的旁边吗?”“我妈说,最危险的地方就是最安全的地方!”她爽朗地笑着,正午的阳光透过树荫照在她身上,三五游客吃着雪糕吵闹着经过。

  1942年,巢湘玲随陈亮明到大屿山,开辟新的抗日根据地,并建立了港九独立大队大屿山中队,陈亮明任指导员。其间,陈亮明负责安排港九大队副大队长鲁风至大屿山养病,也参与指挥了夜袭大澳镇伪警察局等多项重要战斗。日军悬赏抓捕不到陈亮明,便逮捕了巢湘玲,他们刚出生12天的第一个孩子也因此夭折。陈凯伦说,后来由于证据不足以证明她就是陈亮明的妻子,日军亦想跟踪她找到陈亮明,四个月后放了巢湘玲。“多年的地下党经验让母亲马上制定了逃脱计划,她先骗日军说要回长洲,但在船舱门关闭的前一刻跳下船逃脱了。”

  下了船,记者跟陈女士道别,感谢她远道而来的讲述,她答道:“我今年已经74岁了,只争朝夕。”陈凯伦倡议在长洲建立秘密大营救纪念馆,在大屿山上竖立一座港九独立大队纪念碑。“希望让当年浴血奋战的战士能在香港有个‘家’。东江纵队港九独立大队的队员基本上都是香港人,要记住这段历史,记住香港人源远流长的爱国情怀。”她有点累了,挽着我的手,慢慢走着:“在那场大营救中有无数的无名英雄。我要抓紧时间让更多的人知道─保家卫国,香港人从未缺席。”

点击排行